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政府文件
岸政〔2017〕33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研究,现将《江岸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岸区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20日
江岸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江岸教育在新起点上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关键时期,也是江岸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期。根据国家、省、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江岸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为加快实现“努力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的奋斗目标,特编制和实施武汉市江岸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江岸区围绕“落实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主题,认真落实“七大工程”①,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主要目标全面实现,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结构日趋完善。实施学前教育专项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幼儿园10所,全区公办幼儿园达35所,专项资金扶持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学前教育三年受教育率98%,评为“湖北省学前教育示范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义务段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初中巩固率99.97%,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5所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校清理规范为3所,实现了民办学校“四独立”。实施高中多样化发展策略,高中段入学率97%。职业教育完成资源整合,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进一步完善了区、街、社区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初步构建了国民终身教育体系,江岸区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
(二)优先地位得到保证,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在2013年全面达到省、市财政主管部门对我区教育投入的考核目标基础上,近三年均实现逐年增长。所有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覆盖从学前到高中段教育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2010年分别为515元、715元,2015年分别提高到1250元、1450元,均大幅超过“十二五”预定目标;同时,建立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及民族教育生均计算的财政拨款保障体系。2015年全区教育总支出为14.15亿元,较2010年增加93.84%,年均增长18.77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总支出分别为11005元、10244.25元、23094.20元、30253.11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10%、85.34%、103.2%、75.64%。
(三)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教育公平保障有力。严格履行政府责任,优先考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差距,撤并中小学校3所,在“十一五”完成了1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市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十二五”完成了3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市级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成立了7个小学、5个初中“教育联盟”,全方位开展协作活动,实现拓展放大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引领助推一般学校快速发展,将局部优势提升为整体优势。完成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创建工作,23所学校创建成市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启动了“五个一批” ②建设项目,新建中小学校5所,重点缓解了后湖地区学位紧张的矛盾。作为全市教育云建设示范区,完成了“三通两平台” ③建设目标,计算机师机比、生机比全面达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搭建了区教育局OA办公平台,无纸化办公水平不断提高。“智慧育才”项目获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十大示范项目”。
(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严格执行《武汉市江岸区中小学德育管理规程》,形成了“常规工作规范化、特色工作系列化”的工作格局。积极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高质量完成了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评价体系的研制与实施工作,荣获武汉市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先进单位称号。小学“两基”(基础知识、基本习惯)、中学“诚信与责任”教育基本形成区域性特色,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三眼桥小学“微教室里写大爱”、汉铁高中新疆班“诚信小超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社会效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显现,学校文化和品牌创建取得可喜成效,中、高考质量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日、初中校本课程日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发展机会,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成效明显,基本形成了创新教育、民族教育、国防教育、艺术教育等和谐发展的格局。大力实施学校体育行动计划,落实“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艺术和卫生教育,学生参加体质健康监测率100%,学生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全区学生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个性特长初步显现,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826人次,省级奖励1633人次,市级奖励7104人次。
(五)队伍建设有序推进,教育人才初具规模。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师训工程,打造名师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五年内新增省特级教师13人,市学科带头人59人,市优秀青年教师56人,区学科带头人339人,区优秀青年教师373人。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培养了10名德艺双馨、成绩卓著的“江岸教育名师”。教师交流工作不断优化,为促进江岸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五年内全区义务教育段教师共有3063人参与了骨干教师区内兼职交流,1474人参与了区内全职交流,义务教育段教师区内交流比例提升至12%,跨区交流目标完成率100%。江岸区荣获“武汉市第二届教育改革创新奖”、“武汉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干部选用机制和程序更加完善。创新优化了校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规范了直属单位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开展“务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好班子”创建活动,班子团队协作水平更加提高。坚持实施后备干部“挂职锻炼、异校培养”制度,后备梯队储备更加充足。校级干部交流任职形成常态,义务教育段校级干部每年交流率达10%。市区有影响的校级干部明显增加,2人获武汉市“优秀校长”称号,1人获武汉市第三届“优秀书记”称号,5名校长入围全市名校长培养工程培训班,1人获武汉市首届名校长,2人获武汉市有影响的名校长。
(六)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堡垒作用有效发挥。全系统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局属基层单位全部建立了基层组织,覆盖率达100%。基层党组织班子得到优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等主题教育活动,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越来越明显。划定党务工作片区,有效整合基层党务资源,为基层单位之间搭建了有效交流平台。始终坚持并高质量地指导基层系统“三会一课”、组织片区联组、推门查看党务工作、党建互评互查等活动,党建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党建制度不断完善,基本保障得到落实。“十二五”期间,基层组织党建达标率100%,获各级“先进党组织”称号120个次,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81人次,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449人次。
(七)教育科研不断深化,和谐教育取得进展。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作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改革实验区,积极探索“育人项目整体设计、幼小中一体化培养、学校自主个性化培养、项目成果统一评估”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154项全国、省、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建立了48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其中2所评为“全国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学校”。基本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整体优化的大教育,尊重主体、宽松和谐、协调衔接的区域和谐教育大环境初步形成。较好地把握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多样性特征,学生获得了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江岸教改实验区的成果多次在全国交流,在全国产生了示范效应。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武汉2049发展战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宏伟蓝图的勾画,“十三五”时期,江岸区“三区一带一城”空间发展格局和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受教育需求人口增加,对教育供给、布局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六大计划”④,落实“五大项目”⑤和“三大工程”⑥,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江岸区实现“努力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的目标助力。
(一)教育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扩容提档需要提速建设,校际优质均衡及高位发展水平尚待提升,人民群众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客观需求还应更充分地满足。
(二)育人模式创新有待进一步突破。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策略和途径需多样化,减负增效有效推进的方法和路径需实效化,全方位优化和创新育人模式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队伍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水平教育管理人才、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的总量和储备需高质扩容,新生代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挖掘、培养和推出机制需完善,教育人力资源科学配置需提升水平。
(四)教育发展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需有机融合,依法规范办学的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公平、科学、法治的教育品位体系需高位打造,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色需进一步凸显。
总体来看,江岸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校际发展不够均衡,资源整合任务艰巨,名校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办学机制还需创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仍需持续提升。
第二章 总体战略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和谐教育为工作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健全法治为可靠保障,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把江岸建成现代化高品质“努力建设创新活力城区、幸福美丽江岸”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江岸教育围绕“质量优、特色新、品位高、现代化”十二字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建立统筹协调、开放融合的教育体系。完善依法治教、创新高效的管理机制,培养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形成自主选择、多样发展的成才模式,搭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教育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三、具体目标
(一)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80%以上。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教育一体化和学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显著缩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8%以上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率先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三)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多样。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逐步实行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与升入高等院校人数比例达到5:5。进一步扩大“新疆班”、“空飞班”、“国际部”的影响力,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四)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全面发展。办好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轻度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巩固发展新疆班教育,全面提高民族教育水平。
(五)学习型社会率先建成。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年,创建社区老年教育规范校10所,全年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社区成员占社区全体成员的40%以上。
(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明显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每位学生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2项艺术特长,学生近视率得到控制并力争逐年下降。
(七)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基础,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三通两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100%。
四、主要发展指标
江岸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
1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8
98以上
2
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99以上
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22
98以上
4
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率(%)
68
75
5
校长专业标准⑦达标优良率(%)
60
6
中小学课程开设符合国家要求合格率(%)
100
100
7
教育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普及率(%)
80
100
8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12
14.6
9
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达标率(%)
90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实施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计划:强化政府主导,实现普惠优质
坚持走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之路,保障辖区内适龄儿童获得优质、多元、公平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公办、民办幼儿园并举,新、改、扩建不少于8所公办幼儿园,建立优质公办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机制,扶持企事业单位、部队办园,扩充优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共同发展。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保教质量。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武汉市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科学保教活动。建立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注重园所之间的互助共建。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家园互动合作机制,形成追求品质、注重内涵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二、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学区制建设,完善“七个单元”⑧的功能,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适合而有品质的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求,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课堂教学转型和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推进小班化教学实验,创新作业方式,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保障教育公平。坚持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保障适龄学生入学机会均等,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合理安排残障学生入学,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提升辅读学校办学水平,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促进融合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稳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优质多样化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基。
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进一步优化市级示范高中的布局,整体优化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实施和评价的水平,把握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突破课程改革的难点,加强实验课程、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管理与指导,培育高中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推动高中学校优质多样化发展。加快构建体现学校特色、可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现代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大力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创建1—2所在全国和湖北省有较大影响的特色高中,建设1所国家创新人才基地学校,整体推进江岸区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
四、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发展计划:增强综合实力,培养技能人才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落实武汉市财贸学校用地规划,提高学校实训设备配置水平,实现专业教学数字化资源全覆盖。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建设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创意类产业相关专业,加快建设物联网、3D打印、无人机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达到75%。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突出校企协同育人,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全面深化准企业化管理育人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德育体系和评价模式(7S班级管理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建设财贸学校“双创”园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五、实施终身教育均等惠民发展计划: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居民素质
建设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网,建立全区覆盖、网络完善、课程丰富、服务便捷、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全区市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氛围。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形成政府引领、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管理机制。健全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达到常住人口年人均3元。
健全教育体系。发挥“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的作用,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等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支持区老年大学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
丰富学习资源。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构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发数字化课程学习资源,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终身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在区域内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构建文明规范、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语言生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升全区居民文明程度、增强城市软实力提供支持。
推动民办教育依法和谐发展,建设一批办学规范、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社会反响良好的健康民办学校,促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同发展。
健全管理体制。理顺民办培训机构管理职责,实行部门联动,形成管理合力。鼓励民办学校开放办学、引资办学,促进民办学校走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强公办、民办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扶持民办学校。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学校,办出品牌和特色,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教育和发展需要。
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探索建立民办教育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民办学校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
第四章 发展项目
完善德育体系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基的理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有良好习惯、有诚信品格、有高度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内容、德育管理、德育评价三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大“卓越班主任”、“首席班主任”培养力度,巩固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成果,健全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推进有效德育“生态”评价发展。
创新德育途径方法。抓实课堂教学及德育活动,拓宽德育工作社会化途径,充分发挥区域内博物馆、科技馆、基地的育人功能,形成校内外教育链。健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认证和激励机制,指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建设数字化德育共享平台,开发学生个体成长空间数据库平台,构建网络德育队伍和德育课程库,构筑新媒体道德教育空间,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
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心的作用,关爱生命,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平安校园”。优化“三位一体”合力育人环境,发挥好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功能,构建新型的家校合作渠道;发挥实践基地作用,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优质多样的校外活动服务体系。
彰显区域德育特色。巩固“五大特色系列”⑨工作成果,深化“两基”和“诚信与责任”教育。以德育品牌活动为载体,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做好“课堂、班队、学生社团”三级阵地建设,加强校园活动组织管理,推进“十大校园活动”⑩品牌创建工作。中学构建“责信”德育体系,引入专家团队,依托科研课题,整体打造具有区域特点、全国知名的德育特色。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项目:提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按照“校园全覆盖、活动全过程、学生全参与”的原则,强化体育与健康、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造一片个性化发展的蓝天,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校体育生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1小时。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的管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校园足球和游泳课程的普及程
积极开展关于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特长发展等方面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探索STEM教育视野下科学课程改革,结合新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个性展示平台。通过“3D打印”、“创客空间”建设与使用、机器人实训室的公益培训、台湾“元智科学”课程体系的引进等手段,进一步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和示范校创建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突出心理健康在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作用,努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干部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水平,大力倡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教育家办学,培养一批在省市有较大影响力的名校长和名教师。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和校级后备干部跟踪培养力度,促进校长全员达到“专业标准”。积极推行校长任期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段校长交流工作。到2020年,跟踪培养后备干部保持在200人以上,加大对35岁以下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培养并任用党外校级干部达10人以上,校级干部交流率达60%以上。着力开展“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并评选一批区级优秀校长,新增5名以上市区较有影响的专家型校长。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教育,争做“四有”好教师。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维护人格尊严的自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担当感。加大师德违规行为的教育惩戒力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待遇,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调控功能。不断提升区域教师交流工作质量,进一步强化中小学衔接教师交流。拓展渠道,招聘新教师,引进优秀教师,努力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问题。
优化干部教师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训效益。优化中青年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不断加大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梯队式培养力度,认真落实“发展中学校教师培训”、“优势学校特色项目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三大计划,不断加大“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力度,继续实施“特级教师课堂、名师培养计划、拔尖人才培养”三大工程,五年内新培养800名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及以上层次的骨干教师,30名“江岸区年度教师”、“江岸区教育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不断完善高端人才培训机制,探索建立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机制,为具有教育家型潜质的干部教师创造有利成长环境。
四、教育信息化发展项目:应用为首,形成现代智慧教育体系
按照“完善机制、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运用”的总体原则,全员运用“互联网+”思维,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为江岸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泛载”云端教育、智慧教育民生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更优化。优化“校校通”网络结构和带宽部署,按需更新“班班通”和“人人通”信息终端。实现校内无缝连接,校际协作互连的基础条件,提供“泛载”学习环境,基本建成与我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人易学、处处宜学、时时E学”教育信息化体系。
网络资源更丰富。用好市级公共资源平台,建好区级优质资源平台。完善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平台和家校互动平台的功能,搭建内容丰富的江岸云端教育体系。
应用能力更强大。构建数字化学习生态,推进“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服务管理更智能。完善《江岸教育信息化管理规程》,规范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运用。构建覆盖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教育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的优势,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
落实《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切实规范教育外事工作管理机制,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江岸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健康发展。规范管理,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监控,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创新职校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职校与国外企业、机构和院校联合办学,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鼓励发展教育国际交流结对学校及友好交流窗口学校。拓宽结对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合作形式,通过友好城市、国(境)外结对学校等平台,积极推进师生文化交流、友校学生交流交换等项目,不断加强与港澳台、国外同类优质学校的沟通与协作,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五年内建成10—20所友好交流窗口学校。
第五章 改革重点
合理规划资源配置。到2020年,民生规划义务教育段小学53所、初中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坚持围绕“沿江精办提档,两城扩规引优”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及汉口沿江商务区的建设,利用现有资源,通过重组、改扩建等举措,盘活老城区教育存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优化办学条件;结合后湖新城、汉口科技新城的发展,按照“建设一所,达标一所,优质一所”的标准,逐步扩大新区教育配建力度,引入优质教育品牌。
加快教育配套建设。继续采取“五个一批”滚动式发展方式,做到“坚持统筹规划,实行批次推动,逐年落实目标,全程滚动实施”,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配建专项工作,重点缓解后湖新区教育配置不足、入学需求过大的矛盾。争取新、改、扩建12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教育用地194.4亩,现代化标准学校的校舍面积达到9.46万平方米,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规划和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发展。
优质引领资源共享。继续遵循“优质带动均衡,均衡促进优质”的发展思路,推进学区制建设,发挥优质学校和品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三大区域六个学区,激发江岸教育新活力。按照“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师资互派、携手互助、捆绑考核”的原则,积极探索学区制下的集团化办学和联校发展的办学新模式,实现优质资源的裂变式、反哺式发展,让区域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机会”、“资源配置”、 “教育质量”、“综合成就”等最大程度达到优质均衡的标准。
深入推进课改。以课程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为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日和初中校本课程日工作,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有效应对学业水平考试,大力推进选课走班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及人生规划,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高中教育。
完善教育评价。深入开展基于云教育背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创新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公开。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考评机制,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强化科研引领。创新科研范式,开展协同研究,健全激励机制,增强科研引领、指导和促进作用。建成3至5所全国有影响的教育科研示范校、10所省市有影响的教育科研示范校、20所区有影响的教育科研先进校。着力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创新意识培养和创造潜能开发的机会,使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创新现代办学体制。建立和完善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促进区域互动、合作、共享的激励机制,使办学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以探寻教育评价新政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区域教育,基本建成具有江岸特色的学校办学体制理论和实践体系。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大政府相关部门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服务职能,逐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及决策,推动学校自主办学、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显著减少涉校涉教的行政审批、检查评估等事项。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发挥校(园)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深化学校扁平化、民主化管理实验,大力推广实验成果。建立校长聘任、办学效益奖惩及问责等机制,逐步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依法评价学校。
加快特色学校建设。开发特色项目,建设特色课程,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建立同类特色学校协作研讨制度,创新特色学校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机制,促进特色学校建设向纵深发展,逐步形成校校有特色的区域办学新格局。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加大管党治党力度,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增强党员组织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加强干部执行力建设,增强干部的务实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和改进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工作,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增强广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幸福感。
加强全区统筹,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成立分管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江岸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教育规划的实施。成立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规划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负责规划项目的实施和调度。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规划实施的专项督导,发挥督政督学的职能,保障规划的成功实施。
依法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增长。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重点继续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合理安排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保障经费,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处于全市前列,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资助力度。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确保改善教育条件和配套建设的经费支持。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财经纪律,牢固树立勤俭办学的思想,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的预算编报及执行管理机制,完善主管部门专业监督、委托社会力量督查和学校日常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实现公共教育财政收支预算及执行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强化督政督学职能。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督学责任区,加强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努力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政府督导评价为主导、学校自评为基础、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教育督导制度,积极探索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新模式,落实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估,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公报制度。
建立规划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制度,及时向社会通报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报告和中期评估报告,加强实施过程监督。主动争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借助各方教育智慧,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组织专业力量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广泛收集社会各方的反馈意见,及时对规划中的专项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保障规划的成功实施。
加强普法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落实中小学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本系统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创建考评体系,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积极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学校法治工作,配合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体系。
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科学规范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招生行为、师德行为。做好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考试招生、收费、教师资格认定、教师招聘、重大教育建设项目等事项的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推进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依法处理信访案件,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建立健全调解机制和申诉处理机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促进教育和谐、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名词解释:
1. 七大工程:是指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区域性德育特色工程、“两个关注”发展工程、现代质量体系建设工程、现代教育人才建设工程、现代学生个性发展工程、现代校园建设工程等七大工程。
2. 五个一批:是指每年落实教育规划用地一批、完善立项和前期手续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入使用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等五个一批。
3. 三通两平台:是指光纤宽带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等三通,教育公共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两平台。
4. 六大计划: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计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计划、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发展计划、终身教育均等惠民发展计划、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计划。
5. 五大项目:德育有效化发展项目、学生个性化发展项目、队伍专业化发展项目、教育信息化发展项目、教育国际化发展项目。
6. 三大工程:科学配置资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体制创新工程。
7. 校长专业标准: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校长专业标准主要是指校长、副校长(含园长、副园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职责,以及“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8. 七个单元:学校建设的单元,学区内的学校建设将统一规划,积极配建;资源配置的单元,实现学区内软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民生服务的单元,为学区内提供最直接的教育民生服务;教学研究的单元,实现学区内教学研究的共享;教师交流的单元,实现学区内教师交流的正向流动;教育管理的单元,实现学区内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步;教育评价的单元,实现学区内教育评价同标准同考核。
9. 五大特色系列:是指革命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生命奠基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科学理性教育等五大特色系列。
10. 十大校园活动:是指学校结合实际开展的各项德育常规活动及特色活动,包括:开学典礼、建队日、元旦迎新、创新素质实践行、“六一”表彰庆祝活动、校运动会、升旗仪式、“好习惯伴我行”专题活动、毕业典礼、散学式等。
11. 体艺2+1工程:是指通过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较好地掌握2项健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
抄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区委办公室,区人武部,各人民团体。
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检察院。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