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成为现象级影片," 边塞诗人 " 高适在公众视野间 " 走红 "。影片通过高适的视野与回忆为主线,展现了在大唐盛世和安史之乱这一由盛转衰的 " 变局 " 中、那些大诗人们的理想与现实。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高适并不是 " 顶流 " 的存在,但其 " 朋友圈 " 几乎涵括了盛唐期间所有的名人大佬: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王之涣、岑参,北海太守李邕,大书法家颜真卿,开元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 …… 此外,高适刚毅而木讷、厚积而薄发,出身没落世家,练得一手好枪法,通过投笔从戎、平叛治边,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比起相对文艺的 " 诗人之路 ",高适的 " 仕宦之路 " 相对于其他唐代诗人要更加 " 显达 "。他有如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面镜子,从中既能看到大唐王朝的盛世气象,也能看到隐含在盛世背后的种种危机。如此一来,《长安三万里》选择高适作为故事的叙事者及推动者,自在情理之中。
高适为何可以做《长安三万里》的主角,最新出版的高适传记《莫愁猎火狼烟,前路有高适》一书,提供了第三种解读:李白、杜甫、王维的故事是天才叙事,我们普通人只能仰望。高适则不同,家族没落,到他这一代,社会阶层已从士大夫阶层降为农民阶层;因为没天赋,所以耕读不懈;因为没背景,所以习武加码。勤能补拙是高适的坚持,是量变;大器晚成是他的宿命,是质变。盛唐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乱唐却有他一夫当关的雄姿。不难看出,高适的故事是平民叙事,他把小人物逆袭的高光照进当下、照进现实。
该书将高适的一生概括为两个阶段:" 盛唐弃子 " 与 " 乱唐英雄 "。高适(704-765),字达夫,出身的渤海高氏家族,是十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活跃于北方政坛的世家高门。但到了高适一辈,家道没落。这也是人们在《长安三万里》中一开始看到的高适模样:在躬耕读书、自给自足的现实中,维持着一种介于富农与小地主水平的乡野生活;在不甘平凡、重振门楣的理想中,艰难的寻找前路。在公元 720 年至 750 年的三十年间,高适在不隐不仕中游历交友,期间写了很多诗。他一生流传下来的二百多首诗中,有一半即是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包括流传千古的《燕歌行》《别董大》。也正是因为这些诗作,高适得以 " 才名便远 "。只是在唐诗群星闪耀的盛唐时节," 诗人之路 " 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圣 " 杜甫尚且不得志,高适也没能找到实现抱负的机会,故而可以称之为 " 盛唐弃子 "。高适的 " 仕宦之路 " 也来得大器晚成:46 岁时,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中第,授封丘尉,49 岁辞封丘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52 岁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充其量才八品。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起,高适 53 岁,擢谏议大夫,当年 12 月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后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安史之乱后高适才仕途亨通,然已到晚年,高适自言曰:" 龙锺还忝两千石,愧尔西东南北人。"" 安史之乱 " 可谓为高适加了冕,他也由此成为 " 乱唐英雄 "。
本书从榜样、大器晚成、乐天派、农民、戎帅、友情、家族、宋州突围共八个侧面,展示高适跌宕起伏的一生、诗情边塞的魅力和戎马报国的情操。作者从 " 榜样 " 为出发点,着重探寻了高适的志向。"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 这一高适早年的诗句,体现了他拯救穷苦大众是他的夙愿,哪怕会招致杀身之祸。他也为自己找到几位榜样:宓子贱、魏征、郭元振、狄仁杰。步步前行中,他以理想为灯塔,以榜样为航线,终而成就 "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 的诗坛传奇。
少年得志的人固然令人羡慕,但大器晚成的人更令人钦佩。高适在草泽沉沦了近五十年,才谋得一个小官,可他深感 "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官场的繁文缛节令他心累,他还得奉命驱策百姓,尤为悲哀。于是,他辞官,远赴河西从军报国。几番周折后,他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崭露头角,享尽荣光,却仍不忘初心,笃定前行,在六十四岁时封侯,实现了当初的志向。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身份的高适。高适是一位诗人,但他首先是一位农民。他是盛唐诗人中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的 " 真农民 "。从 "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 到 " 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 ",他吃了很多苦,也因此切身体悟到农民的苦。哪怕手中仅有微薄小权,他也不愿像多数官场同僚一样剥削农民,而是总会尽绵薄之力为他们谋福利。" 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 ",高适虽蛰居宋中,耕读十载,但仍有忧心天下百姓的赤子情怀,特别是他身边一起耕作的农民。
高适是一位诗人,但他更是一位战士。他三次去边塞,为了建功立业,更为了保家卫国。盛唐是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的时代,宁愿做个下等兵冲锋陷阵,也不愿做个书斋小生舞文弄墨。高适不像李白把投身边塞仅仅当作求取功名的手段,不像王昌龄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看似潇洒,却透着苍凉,也不像齐名的岑参将笔墨泼于边塞的奇异风光中。高适的诗中有对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的现实揭露,有对 "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 的清醒认知,也有 " 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 的高尚境界。即使步入花甲之年,高适也任劳任怨,远赴西南,抗击吐蕃。
在作者的笔下,高适的故事,正是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故事。平凡的众生或许不会面临高适那样的 " 猎火 " 和 " 狼烟 ",但也面临着一地鸡毛、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生活。于是,高适作为一种可供借鉴的力量,读者可从中反观或找寻自己与生俱来的拼搏力量,扑灭 " 猎火 ",穿越 " 狼烟 ",一步步铺就独属于自己的高光前路。这也是书名 " 莫愁猎火狼烟,前路有高适 " 的用意。书名化用了高适《燕歌行》"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以及《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的名句,表达了以高适为榜样,克服现实困境实现理想高光的用意。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