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车王 》
Ford v Ferrari
导演: 詹姆斯·曼高德
编剧: 詹姆斯·曼高德 / 杰斯·巴特沃斯 / 约翰-亨利·巴特沃斯
主演: 马特·达蒙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乔·博恩瑟 / 诺亚·尤佩
类型: 剧情 / 传记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法国
上映日期: 2019-08-30(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9-11-15(美国)
片长: 152分钟
戏剧情境
《极速车王》的36种戏剧情境属于“上下位者的竞争”。这一戏剧情境的基本故事模型为:“上级为了争夺对象而与下级相互竞争”
影片中,作为“上级”的福特公司,始终阻挠肯代表福特参赛,在自己的车手惨败后无奈允许,但仍然在勒芒赛中阻挠肯获得冠军。影片的A故事始终围绕着这一戏剧框架展开。
要符合这一戏剧情境需要具备三个要素:1.上级竞争者,即福特高层;2.下级竞争者,即车手肯;3.被争夺对象,即赛车比赛冠军。
竞争是一个类型丰富的主题,可以在不同的背景中构建出许多不同的竞争衍生场景。竞争还可以同时包含邪恶与嫉妒的元素,使竞争者间超越简单的竞赛尊重,演变为对敌人的憎恶。当一方是另一方的上位者时,他们可能会使用更高雅的手段角力并约定胜负的标准。
影片中的竞争正是包含了福特公司官僚主义的邪恶和嫉妒的元素,并且最终在勒芒赛中,做出了让三名车手同时冲过终点的看似高雅的手段,已到达获得胜利的目的。
1
福特VS法拉利
福特与法拉利,两个传奇汽车巨头。在上世纪60年代初,它们却都陷入了困境。
福特,美国汽车曾经的龙头大佬,已经失去了第一的宝座,被雪佛兰和克莱斯勒压得喘不过气。在电影开头,他们刚刚关闭了一条生产线。改变,必须提上日程。
亨利·福特二世本人和电影形象
后来著名的商业偶像李·艾柯卡,找到老板亨利·福特二世献言献策:我们的车卖不出去不怪我(他此时是福特的销售经理),而是我们的市场变了。我们的客户是战后婴儿潮长大的孩子,他们想买够酷够快的车。
福特二世品了品觉得没毛病,但怎么能酷起来?艾柯卡接着说:参加比赛,你看看连续拿了五届勒芒耐力赛的法拉利现在多火。
老板一皱眉头,开发赛车不得好几年啊。艾柯卡凑近了点说:不用,法拉利现在正在寻求收购。
此时的法拉利是理想主义的代表,讲究工匠精神,赛车的每个零件都是纯手工打造。虽然声名鹊起,但因为在赛车研发上投入过大,导致严重亏损。
恩佐·法拉利本人和电影形象
按照电影里的说法,法拉利最终拒绝了福特收购,是因为这次谈判本就是恩佐·法拉利为了向菲亚特的收购施压耍的小伎俩,但菲亚特的收购其实在四年后才发生。事实上,法拉利就是因为被福特的条件给气懵了。
文件原本:法拉利在合同上手书“不可接受”!
电影对这个可笑的条款做了遮掩,但没有漏掉法拉利的原话:“告诉那个做垃圾车的胖子,他只是亨利·福特二世,永远成不了亨利·福特。”
不了解福特家那点破事儿的,或许不理解福特二世为什么会发疯。不是因为被骂垃圾车和胖子,而是因为他一辈子都想超越他的爷爷。他的父亲就是被爷爷的重压活活逼到死,自己又是被爷爷一手带大。他一辈子都在试图证明自己。
打人不打脸,法拉利在被福特揭了逆鳞之后,也把福特的逆鳞翻了起来。而二世祖脾气的福特直接做了批示:不惜工本给我开发赛车,我要在勒芒摁死法拉利!
这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也就是这次商业史上著名的冲突,让天才工程师卡罗尔·谢尔比和车手肯·迈尔斯,开创了美国汽车史上的奇迹。
而作为背景,电影里出现的两位大亨也是电影一大亮点。
恩佐·法拉利的偏执让他打造了奇迹般的赛车,但这背后是他对公司潜力的竭泽而渔,甚至在大雨天要求车手加速。但他对车的爱是真实的,当所有人都去追捧冠军,他向失败者肯·迈尔斯摘帽致敬。
而福特二世,这个资本家同样有着可爱的一面。是他指着远处二战时的功勋车间告诉谢尔比,福特公司什么都能做到;也是他坐在GT40上跑了一圈后痛苦流涕,还以为他是被吓尿了,可是他却说了句:“真希望我爷爷能看到这台车。”
还是这位二世祖,在60年代的专横多疑,造成了福特内部官僚风气横行、人员结构冗杂。他们对资本的疯狂追逐,让谢尔比和迈尔斯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麻烦。
但也正是这种资本世界的现实,让两个汽车人最纯粹的热爱,显得弥足珍贵。
2
热爱生长在现实世界
“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在法国勒芒举行,全程8.36英里,赛车要连续跑24小时;赛道穿过田野乡间,曲折蜿蜒,变幻莫测。在1966年以前,美国产的汽车从未赢得过该赛事冠军。
为此,李·艾柯卡找到卡罗尔·谢尔比,因为后者是美国拿到勒芒耐力赛冠军的第一人。他只有一个要求:90天内打造一款赛车,干翻法拉利。
谢尔比自己很有B数地笑了笑,但还是答应了,他欠福特一大笔零件钱。
60年代初的谢尔比与电影形象
因为身体原因,谢尔比1959年已经退役成为了汽车设计师,所以他找到了心目中最好的赛车手肯·迈尔斯。后来的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个梦之队,但当时的福特公司不这么想。
因为肯·迈尔斯是个麻烦人物。这位坦克兵出身的汽车手,对汽车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甚至因为玩赛车搞得家里破产。这位高手中的高手,却脾气古怪骄傲,因为出言不逊得罪过太多人,导致没有车队愿意请他。
谢尔比和迈尔斯互相配合,在一次次试驾和改进中,将福特的参赛用车GT-40 Mark I 调校至近乎完美。
结果福特的副总裁来传达意见了,担心迈尔斯会出言不逊,有损福特公司的形象,拒绝让他参加比赛。
等到1965年大败亏输之后,福特二世终于把赛车全部事务交给了谢尔比,后者第一时间找回了迈尔斯。这对朋友的人物设计,可以说是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肯·迈尔斯:电影形象和本人
如果说迈尔斯热烈如火,谢尔比则沉静如海。他会在迈尔斯与人干架的时候在中间拦住赔笑脸,虽然后面被老友泄愤砸扳手;会在迈尔斯被气回家之后,一次次开车在门口等他三顾茅庐,坐在车前盖上仿佛在等女朋友。
两个人在第一次败绩之后,在草坪上来了一次肢体冲突。打累了,旁边在躺椅上看报纸的迈尔斯夫人走过来给俩人送可乐,仿佛这俩人刚刚进行的是什么体育活动。结果老哥俩居然还碰了个杯。
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谢尔比在勒芒赛场上得知福特公司决定的时候,直接对老官僚里奥·比比动了手:让迈尔斯在最后减速,三辆福特一起过终点,这样拍照比较好看。
对利益至上的资本家来说,帮他们打败劲敌的团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这场赛事中为公司打广告,肯与卡罗尔拼命追逐的赛车梦,只是资本方重金砸下的宣传策略而已。
看到最后你才发现,原来这不是一个美国梦的故事,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成长,以及尊严如何在资本面前被践踏。
迈尔斯最后的决定是妥协,但他的伟大,恰恰是因为他终于完成了世俗意义上的“成长”。
他回头看看老友,“都是为了卖车,不是吗?”那一刻的他,用自己的梦想,换了对于妻儿、朋友包括公司的责任。他的无奈和悲伤,是理想的悲剧,却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注:本文图片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
广告合作
1、电影映前广告
2、团体包场:客户维护、公司活动、员工福利、活动场地等
影 城 营 业 时 间
周一至周五
(中午13:30——晚上00:00)
周末及节假日
(中午12:00——晚上00:00)
影迷朋友们请在上班时间前来订票观影哟!
祁门环球国际影城
祁门县新兴路143号汇通商厦4楼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