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翠蓉老师
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表演手段。“打出手”则是戏曲武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武旦行当中一种特技的武打形式,也是一个武旦演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戏曲舞台上,武旦“打出手”和其它表现敌对双方交兵布阵,厮杀格斗以及马上战、步下打、徒手交锋、攻城破阵、舟船水战等各种武打程式一样,也有它自己一套独特而严谨的程式。然而它与杂技、艺术体操中器械的抛接有着质的区别,因为它不但有丰富繁难的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这些技术技巧的运用,达到为剧情,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目的。三句话“打出手”是京剧武旦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打出手”是几代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过程中,经过提炼、融化、变形、创造(并不断地吸收杂技、武术等技术技巧)而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先辈艺术家阎岚秋(艺名“九阵风”)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他突破了只有演神怪戏才“打出手”的界限,在《取金陵》、《夺太仓》等戏中,也使用了“打出手”的技巧,革新创造了“打出手”艺术。在他之前,武旦只重武技,不重表演,他却强调讲戏情,演人物,无论演人、演神、演妖,在唱念做打上均有区别。表演风格于婀娜中寓刚健,自成一派,小推进了武旦表演艺术的发展。随后又经阎世善、李金鸿、关肃霜、张美娟等老辈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构成了今天舞台上各种“打出手”的艺术程式。
如今“打出手”剧目已是京剧百花园中一枝娇艳的花朵。八它以独特的魅力,在海内外舞台上久演不衰,很多观众,被舞台上展现出的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场面而倾倒折服!
一、什么是“打出手”?
首先应搞清“打出手”同“出手”的区别。
从广义上讲“出手”就是角色将手中各种兵器,(如:大刀、枪、鞭、锤、叉、棍等)有意识的脱手技巧,都应统称为“出手”。
它是一种个人特技的表演。不管是秦怀玉、刘金锭的“枪下场”,还是孙悟空,杨排风的“棍下场”,都有个人出手特技的运用与表演。尤其象《金钱豹》、《水帘洞》、《螺蛳峪》等剧目,都着重表现了个人出手技能。以《火烧裴元庆》为例,当裴元庆打败敌将辛文礼之后,只见他左右开弓,舞动双锤,颠锤、转锤、把锤抛向上空,转身接,翻身接、锤顶锤、柄顶柄、充分运用出手的抛、接、颠、转等丰富繁难的特技,使观众目不暇接,从而展示了裴元庆高强的武艺和必胜的信心;也达到了出手特技为剧情、为表演人物服务的目的。
而“打出手”则不是一般的个人特技表演,它分“上把”、“下把”,突出一个“打”字。因此它必须由两人以上,或三人、五人、七人、乃至多大的(也称四、六、十、十四……杆枪)群体来完成。它是根据剧情需要,和演员自身的水平,综合编排成有层次,有画面、有意境、符合剧情戏理,起伏迭岩,又自成格局的各种特技武打套路。
所谓“打”是指敌对双方,即:“上把”、“下把”间相互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面言。如:“拍枪”、“过包枪”、“背口袋枪“、“前后松喝枪“以及各种舞姿喝枪等。
“打出手“的“上把”多以武旦扮演的角色一人为中心,其余多人均为“下把”。因此它是在武行当本身,掌握了各种器械(如:大刀、枪、鞭、剑等)的个人技术技巧基础上、一种相互配合的,高级复杂的武打特技程式。它有率富繁难的技术技巧,有格的规范要领。上、下把双方在边扔边器中,不时变换舞合部位,在专用鼓的伴奏下,由简到紫的组成,谐如。“斜一字”、“三丁”、“五梅花”等各种舞台画面。显而易见,不经过长时间相互配合的严格训练,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决不能胜任的。
二、出手套路的组成及艺术特色
武旦“打出手”的剧目很多,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类是神怪斗法戏,通过“打出手”来表现各路神仙妖魔的斗法对打。象《虹桥赠珠》、《锯大缸》、《八仙过海》、《盗库银》等。这类出手剧目的特点,是以人数、枪数逐渐增多,而编排成变化多端、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画面,似穿花的蝴蝶、燃放的烟火令观众眼花缭乱,从而渲染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战斗气氛和厮杀场面。
另一类剧目是通过“打出手”表现人与人的对打场面。象《取金陵》、《红桃山》等剧目中的“打出手”与神话戏里的“打出手”就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表现剧中人物之间的对打为主,穿插着各种兵器的出手特技而编排成的出手套路。如《取金陵》以突出单套对打为主,打八将的形式组成。《红桃山》则是通过张月娥、林冲、花荣“三人忙”形式组成,重点表现出张月娥勇敢善战,智夺兵器的巾英雄的形象和气概。
总之,“打出手”不管什么表演形式,就其套路来讲,一出戏一个样,既使同一出戏,各个剧团、诸派演员也各有不同的打法。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既称之为套路,就有它的规律性。它必须由出手头子(既出手档子)、打出手(既核心)、出手尾子(既要下场)等程序组成这也是一般出手技巧和打出手的区别所在。以下仅就出手套路的一般规律作简要阐述。
出手套路一般规律由三段组成:出手头题子,打出手,出手尾子。
1.出手头子:(也叫出手档子)
“打出手”一般从“单对”激烈的二人对打开始。单套对打完整,在打击乐“急急风”的伴奏下,要求剧中人物作战双方一上来就把炽烈、快速、凌厉的对打表现出来,紧接着续上一、二、三杆枪,以翻打为主,中间穿插出手技巧,当作战一方向另一方(武旦)作抛枪、投枪特技时,作战另一方(武旦)则敏捷踢打挡回,在“四击头”锣鼓中双方整体亮相,结束出手头子。
如:《锯大缸》一剧的出手头子,王大娘同莲花童激烈交锋的大刀双枪,在打击乐“急急风”的伴奏下,愈打愈快,此时续头杆儿枪上,形成三人对打小档子,紧接着又续上二、三杆枪;在快速的对打变化中,只见王大娘突然双手握刀停住,面对三个神将掷过来的枪一一回,州并迅速背刀后踢莲花童抛过来的双枪,起“四击头”作战双方集体亮相。顿时把观众吸引住,形成了整个套路的第一个高潮,为后面的“打出手”作了有力的铺垫!
2.打出手
这是整个套路的核心。
“第一段集体亮相后,起出手锣鼓。同时管弦乐随之伴奏。作战双方以疾徐有致,协调优美的画面,绘出惊险紧张的“打出手”激烈场景,突出武旦手上技巧和脚下的功夫,展现出整体的战斗气氛。
本段主要是由简到繁的组成几种画面。既“下把”的人数,枪数由少到多,抛踢难度逐渐加大而编排成的几种队形。上、下把轮番抛踢各种兵器,在舞台空间形成美丽的画面。舞台上常见的画面有“单对”、“过山儿”、“过桥”三丁”、八字”、产五梅花”。“大连环”等。当然这些画面不能集中在一出戏里运用,必须选用编排得当,层次分明,由简易到繁难,才能入情入理,恰到好处,达到完美的境界。如:《锯大缸》在“打出手”的核心部分,就画面的设计、编排只用了“过山儿”、“三丁”、“五梅花”三个画面,而使“打出手”达到了高潮。《盗库银》大剧,开始用“单对”过渡到四人(八杆枪)“打出手”,最后续成七人(十四杆枪)也是只用了三种画面,就把小青不畏强暴,敢于向邪恶势力做斗争的豪放性格,充分地表现出来!下面仅就《锯大缸》一剧核心部分运用的三种画面及艺术特色做一较详细的说明。
①“过山儿”“它是在”“单对”(二人对打)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三人对打。武旦面对两名下把,纵队站成“斜一字”。由后面下把首先向武旦抛枪,使枪越过前面下把落在武旦身前,武旦立即将枪踢回。此刻前面下把先把手中一枪传扔给身后下把,再接住武旦踢过来的枪。与此同时,后面下把继续向武旦抛枪,并迅速接住前面下把传送过来的枪。如此反复循环。故称“过山儿”。
②“三丁”—即三人对打。上把(武旦)持双鞭,两名下把(神将)各持双枪。上下把在舞台上站成三角形。相互间距离4米左右,两名下把分先后向上把抛枪,上把或掏、或踢、或、或划,左右开弓一一挡回。上把要反击来自两个角度的抛枪,增加了难度。而两名下把要掌握好时间差,使三人“打出手”抛踢连续不断,形成三角形画面。
③“五梅花”—即五人对打。一上把(武旦)持双鞭,四名下把(神将)各持双枪。上把被四名下把围在中间,在舞台上站成梅花瓣形。:四名下把分先后向上把抛枪,在上把或踢,或拍枪间隙,下把之间要交叉换枪,枪的抛法以“吊鱼”、“撇掏”为主,外抛枪时注意时间差,设计要严谨多变,向观众展示出种种丰富繁难,舞蹈性极强的惊险特技,层出不穷,抛踢不绝,在打击乐烘托下,使“打出手”更富于吸引力,形成一般武打所达不到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
“五梅花”最大的特点是收尾,不管前面如何编排,都要收到双腿分跳(横、竖,即左右,前后分腿跳)踢四杆枪上。当“打出手”在打击乐“马腿”的伴奏中抛踢不断,进入高潮时,上下把要突然停止,打击乐随之切住。四名下把分先后向上把横掷枪,上把起分腿跳,先横后竖,将枪踢回,四名下把分先后接枪。打击乐配合运用。“八大呛!”“八大呛!起“四击头”,上把翻身,四名下把同时翻“倒叉虎”接“抢背”后整体亮相。
“五梅花”收尾也可在先左右,再前后分腿跳踢枪的动作结束后,*打击乐起“垛头”收住,而后在一个“八大呛”的节奏中,四名下把同时向上把横掷枪,上把在一次起跳中,分别用小腿和两侧胯部,把四杆枪同时弹回。再起“四击头”,整体亮相。
“五梅花”这种特殊的收尾,一下子把剧情推向高潮,表现出剧中人物的高超武艺。
3.耍下场(亦称“出手尾子”)
“打出手”有二种结尾:种是高潮即是结尾,不耍下场。另一种“打出手孙在高潮中结束后,还要继续主要人物的“耍下场”程式。
“耍下场”不同于人物一般的下场。表现的是剧中人物战斗胜利后得意的情绪;是依据人物所持不同器械(大刀、枪、鞭等)的各种耍法以及演员掌握技术技巧的水平所编排的一种程式,因挥舞器械故称之为耍,追击敌方叫做“耍下场”。
“耍下场”由单人完成,技术上突出一个“耍”字。是一种个人特技的表演,根据使用器械的不同,分别称为“大刀下场”、“枪下场”、“鞭下场”等。每种下场由三部分组成。
①耍花儿铺垫:
由慢到快的大刀花连续向前转身,大刀花连续回花向后转身;枪的皮猴花儿,提枪花儿,甩枪花儿,迎面花儿;鞭的双手上下平面花儿,过指过平面花儿。
②技术技巧高:
高难度的大刀叉花,压脖儿,枪的抛接;鞭头儿对接,及单指念鞭直立旋转等,均可编排在此段。
③亮相结束:
“耍下场”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四击头”亮相部分。多以安排快速出刀,颠枪,抛鞭,各种翻身、涮腰、垫步掏翎等。音乐伴奏多以打击乐的“操头、“四击头”紧密配合,完成亮相收住。
至此结束“要下场”的全部过程。
如:《取金陵》一剧,凤吉公主打完出手后把八将领起来,汤合、邓玉、诸将一个个被风吉公主打下,剩一将沐英持双锤反击,被凤吉公主用大刀挑起来压住,猛烈挥舞大刀把沐英轴打落马,沐英仓皇而透,风吉公主握刀亮相。按说凤吉公主应紧追不舍,但舞台的处理却让风吉公主要了一个大刀下场。只见她在“急急风”的伴奏下,由慢到快的大刀花儿连续向前转身,大刀花儿连续回花向后转身,到达台中心位置后,对大刀作各种高难的技术技巧,既右右手变换抛接,大刀过肩,压脖、叉花、串腰,最后凤吉公主舞动大刀,左右拉刀,蹲姿出刀,垫步翻身起“蹦子”,在“四击头”伴奏声中划膀在大边台口稳稳亮住。一尊雕塑般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观众心目之中,凝立片刻而后圆场追下。
这里的“耍下场”程式既给演员提供了一次展示个人技术技巧的机会,汉通过这个程式充分揭示了剧中主人公此时此刻得胜的心情。这种完美的内外统一的艺术处理手段,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诚然,“要下场”也要编排有序,防止杂乱、堆砌。既要敢于运用特技,突出特技的惊险,又要节奏鲜明收尾不拖者。
三、出手艺术的继承写发展
京剧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做为京剧武旦行当的表演艺术(包打出手)也同样经历了继承、革新、发展的过程。在这方面,老一辈艺术家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也为我们树立了勇于在实践中标新立异的典范。
五十年代中国京剧院由阁(岚秋)派传人,表演艺术家间世善导演、主演的《锯大缸》便是推陈出新的成功一例。该剧从剧本结构,舞台美术、音乐、舞蹈、武打设计,尤其在“打出手”部分,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着较全面的创新与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京剧舞台。
整个套路设计严谨、完整。首先从扮像上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人物头戴翎尾大扮到底,给武旦“打出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及更高的要求。并巧妙地把武旦手中技巧,脚下的功夫融化于画面和队形的变化之中,充分运用所持兵器(大刀、双枪)的技术技巧服装穿戴(翎尾)的运用,集步法、身段、神气于体,准招准式、错落有致、毫无懈怠、整个过程始终保持人物形象的完美。剧中着意刻画了王大娘,这个外貌美丽动人而内心丑恶,妖邪的反派人物形象。该剧一上演,便引起轰动。她改“打出手”戏的舞台旧貌,既不失“阎派”风范,又有大胆的革新与创造,给“打出手”剧目树立了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六十年代初,关肃霜老师首先在《战洪州》中,创造出运用靠旗打出手。应该说这是“打出手”的又一突破。在《破洪州》的破阵情节中,穆桂英身披铠甲,背插靠旗力战群敌,除用手中武器斩杀敌人外,并用靠旗将敌人抛来的明枪暗箭一一打(弹)回。
“靠旗打出手”一出现就引起轰动并效仿至今。它成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想的巧妙。二是设计编排合情合理,不是脱离剧情、人物的技巧和杂耍卖弄。三是关老师苦练出运用靠旗打出手的高超技艺,从而突出了穆桂英的人物形象和武艺超群的英雄气概。
七十年代后期,中国京剧院李丽等人怀着极大的热情,又对《盗仙草》进行了全面改革创新。
《盗仙草》是一出短小精悍的传统折子戏,是武旦行当必学的剧目。传统的演法比较雷同,前面唱〔拨子),见鹿童一套对剑,“打出手”单对快枪起,双鞭到底。在音乐伴奏上主要是打击乐,节奏缓慢。后来有一些单项技巧虽然有了较大的变化,但都没有解决“打出手”跟表演人物明显脱节的弊病。而改编的《盗》剧,解决了这一难题。
全剧唱昆腔,载歌载舞,边唱边打。同鹤、鹿童两套对剑及“打出手”焕然一新。把白娘子一路上的忧郁,见了仙草的欣喜以及与鹤、鹿童、神将周旋时,从委曲求全到不得不拔剑迎战的决心,表现得层次分明,感情真挚。特别是“打出手”部分,没有传统套路的生搬硬套,但又继承了传统“打出手”的基本规律,使“打出手”为表演人物走出了新路。该剧有技、有情,体现了很高的艺术品位,突破了千戏一面的模式。
《盗》剧在“打出手”核心段中,不打花套子,没有固定的画面,重复的踢枪,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以白娘子为中心与神将搏斗、撕杀、战斗的场面。是白娘子机智,勇敢地将对方抛过来的枪、托、绕、踢反击回去的各种特技,其中“抄飞脚踢枪”、“背口袋踢枪”、“占粘同时双分腿跳踢枪”改革出新得巧妙。最后六杆枪快速大连环把“打出手”推向高潮。整个“打出手”套路精练、新颖、一气呵成,产生出热烈的舞台效果。它富有时代新意,使观众受到鼓舞,使内外行看了耳目一新。乐队伴奏从弦乐到打击乐也有创新,对剑和“打出手”中运用了“干牌子”,使整个武打场面都是在严格的节奏约束下进行。这对武打节奏和“打出手”的绝对准确和熟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打出手”艺术的发展过程,凡是遵循了传统程式的自身规律,以塑造人物为其最高标准,去大胆的创造,就一定会赋予它新的活力。
“打出手”艺术是先辈艺术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老老实实的学习它,研究它,掌握它,而发展它,才是我们更高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打出手”这一戏曲武打特技程式定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谯翠蓉 1994.《戏曲艺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