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建时期
(一)美国重建时期指的是美国历史上1863到1877年当南方邦联与奴隶制度一并被摧毁时试图解决南北战争遗留问题的尝试,“重建”提出南方分离各州如何重返联邦、南方邦联领导人的公民地位以及黑人自由民的法律地位等课题的解决方式。这些问题应如何处理引起暴烈的争论,到了1870年代晚期重建未能将黑人平等整合于法律、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之中。“重建时期”也是1865到1877年间整个美国历史的通称,重建可分为三个阶段:总统重建期(1863-1866年):是由亚伯拉罕·林肯和安德鲁·约翰逊两位总统主导,以迅速团结国家为目标,可说开始于解放宣言。他们的温和方案受到的激进共和党人抵制,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是温和派共和党人的领袖,他致力于加速重建,并且尽可能以最不痛苦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团结国家。林肯在1863年底提出百分之十计划正式展开重建时期,该计划随即在数州之内生效,但受到激进共和党人反对,林肯则否决激进派于1864年提出的较百分之十计划更为严苛的韦德-戴维斯法案。反对林肯的激进共和党人对于南方各州的意向充满疑虑,并且要求联邦政府采取更严厉的行动,激进共和党的领导者是众议员泰迪尔斯·史蒂文斯和参议员查尔斯·桑诺。在林肯遇刺身亡之后继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由激进派阵营转向温和派,林肯和约翰逊对此采用中间方案,同意让一部分黑人投票,特别是退伍军人,因相信服役可使他们变为真正公民。林肯提议:“将投票权给予那些很有才智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我军中英勇作战的人。”约翰逊州长则在1864年表示:“他们之中较好的阶级会去工作养活自己,而这个阶级当然应当有权投票,基于一个忠诚的黑人比一个不忠的白人更有价值。”1865年继任总统之后约翰逊写信给他所任命的密西西比州长,并提出以下建议:“倘若你能将选举权扩大到那些能读宪法的英文、会写自己名字的有色人种以及每一个拥有价值超过250美元地产、并能为之缴税的有色人种身上,你就能完全解除敌人(共和党激进派)的武装,并且为其他各州建立楷模。”共和党领导人一致同意奴隶制和奴主势力必须永远消灭,一切形式的邦联民族主义也必须予以镇压。温和派认为只要邦联军投降,南方各州同意重返联邦并承认宪法第十三号修正案,这个目标即可轻易实现,这些条件已全在1865年9月达成。为了回应黑人法令以及南方仍在顽抗的种种令人忧心的迹象,共和党激进派在1865年秋天阻止国会重新接纳原叛乱各州。共有三项宪法修正案获得通过,第十三号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并于1865年获得认可。国会重建期(1866-1873年):共和党派系在1866年大选后赢得权力并开启,他们以自由黑人的公民权利和投票权为重点进行改革,一个由自由黑人、提包客和南方共和党白人组成的共和党同盟,掌握南方大部分的州。国会的共和党人在1866年大选之后完全掌控重建政策,他们推翻约翰逊总统的否决,通过一个个法案。他们也违背总统的意愿,接连通过宪法修正案。
(二)泰迪尔斯·史蒂文斯和查尔斯·桑诺以及自称为“激进派”的共和党派系掌握大局,尽管他们仍有些最极端的议案无法通过,但不得不和温和派妥协(民主党在参议院几乎毫无力量可言),历史学家通常将这段时期称为激进重建时期。到了1866年变成无党无派的约翰逊却又与温和派共和党人划清界线,并且与反对平等权利、反对宪法第十四号修正案的民主党人同声出气。激进共和党人猛烈攻击约翰逊的政策,特别是他否决保障自由黑人公民权的1866年民权法案一事。1866年大选决定性地改变政坛的力量平衡,使共和党激进派取得国会控制和获得足够的票数推翻约翰逊的否决甚至弹劾总统。约翰逊以一票之差幸免,但他从此在重建政策上无能为力。激进派动用陆军接管南方并给予黑人投票权,同时剥夺1万到1.5万名邦联官员或高阶官员的投票权。共和党激进派对南方各州的控制时间长短不一,自由黑人、南方共和党白人和提包客三者组成共和党同盟,并经由兴办铁路和公立学校实施近代化。对立的保守派民主党同盟则指控他们贪污腐败,并且自1870年起以“救赎者”自居。三K党主导的暴力行为常在联邦政府介入下遏阻,第十四号修正案于1866年被驳回,但在1868年最终通过,它赋予所有在美国出生或归化美国籍的人公民身份(除了美洲原住民之外),同时给予他们联邦公民权。国会同时加强自由人局的职权,但约翰逊在1866年2月否决自由人局法案。共和党温和派的领导者、伊利诺伊州参议员莱曼·杜伦巴尔起而对抗黑人法令,他起草民权法案的第一条,并认为:“法律倘若是为了从非洲人身上剥夺他们与生俱来的、身为自由人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而颁布实施的,那么奴隶制的废除就只是空话。不准黑人从一郡前往另一郡,也不准他拥有财产、任教、传道的法律,无疑是违反自由人权利的法律,本法案的制订目的即在于摧毁这一切歧视。”国会迅速通过人权法案。参议院在2月12日以33票赞成、12票反对通过,众议院则在3月13日以111票赞成、38票反对通过。尽管国会的温和派议员强烈要求约翰逊签署人权法案,约翰逊却在3月27日以否决法案的方式和他们划清界线。国会在1867年阐明联邦人身保护令的适用范围,给予联邦法院取消各州法院非法定罪或判决的权力。在1867年黑人进行首次投票,重建期间超过1500名黑人在南方当选为官员。他们的当选比例并未符合人口比例,经常选出白人代表他们(妇女投票权也曾被讨论但被驳回)。战争刚结束时自由黑人获得投票权之前即重新掌权的南方白人领袖尽管取消分离和奴隶制,但仍坚持白人优越主义。他们在1867年被联邦军队赶下台,代之以黑人、南方共和党人和提包客选出的共和党立法者,他们对此愤恨不平,但也有一些南方领袖试图适应新环境。
(三)1868年佐治亚州民主党人在部分共和党人支持下将28名共和党黑人公职人员全数驱逐(他们声称黑人有权投票,但无权任官),而在另外几州中保守的南方共和党人和更激进的提包客争夺控制权也往往落败,因此由联邦派詹姆士·奥尔康领导的保守派系才会在密西西比州输给提包客阿戴尔伯特·亚美斯的激进派。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方共和党人离开,共和党的支持也逐渐流失,却几乎得不到新血。同时自由人也在不断要求更多的政府官职和资助,这也把他们的提包客盟友给榨干了。最终一些比较有钱的自由人对于共和党无法为他们获取更多土地大为光火,索性投向民主党。尽管某些马克思主义史家特别是杜波瓦热切寻求并为白人贫民和黑人贫民的跨种族结盟而欢呼喝彩,但这样的同盟却几乎不曾出现。第十五号修正案则在1870年通过,明令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先前身为奴隶而被剥夺,但这项修正案并未将选举权宣告为绝对权利,并且只禁止特定几种歧视形式,至于具体的选举政策则由各州自行决定,第十五号修正案对于妇女的投票权更是只字未提。1870年前后南方各地的民主党-保守派阵营领袖们决定他们必须为生存而停止反对重建与黑人选举权,并且将焦点转向新的问题,格兰特政府取缔三K党的行动业已说明它在必要时会尽其所能以联邦公权力镇压公开的反黑人暴行。北方民主党人也赞成这个转向,他们想要在经济议题、而非种族问题上与“大老党”(即共和党)一决胜负。重新开始正好提供一个清算旧帐,并且不再需要把每次选战都打成另一场南北战争的机会,除此之外许多有钱的地主也相信他们有办法控制一部分新近取得公民权的黑人选民为自身利益服务。但并非所有民主党人都一致同意,有一群强硬派无论如何都要和重建对抗到底。最后一群自称为“救赎者”的人控制各州民主党的活动,他们与共和党的保守派结盟,包括南方共和党人与提包客,并且强调经济近代化的需求。他们把建造铁路看成万灵丹,因为南方急需北方资本。新战略在维吉尼亚大获成功,威廉·马洪组成的同盟一举胜选,而在田纳西中救赎者们也和共和党州长德威特·森特结盟。在整个南方中民主党人都将进攻矛头从种族问题转向征税和贪污,指控共和党政府贪腐无能。税金也开始把现金短缺的农民给榨干,他们每年只能看到二十元纸币,却得付纸币缴税,否则农场就得充公。在北卡罗莱纳中州长威廉·伍兹·贺登动用州警镇压三K党,但三K党嫌犯却被联邦法官裁定释放,贺登也因此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被弹劾下台的州长。乔治亚共和党因政见之争而分裂,也让救赎者得以取而代之。在共和党黑人选民数量更多的南方内地中暴力是抵销共和党领导人力量的重要因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态度使得选举在北方更像是运动竞赛。但在南方内地中选举直接影响着公民的日常生活,正如一位阿肯色州的联邦派所言:“我们的选战是生存竞争,为了挣得面包的权利而战,为了身为人类及社会一份子的体面和尊重考量而战。”
(四)到了1872年格兰特总统已经由于他的政府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以及动用联邦军队支持南方激进派州政府的作法而和大批共和党领导人物渐行渐远,包括许多激进派共和党人。格兰特的反对者自称自由派共和党人,对共和党腐败堕落大失所望的创党元老们也在其中,领导人物包括几家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主笔。对贪腐的格兰特政府深恶痛绝的查尔斯·桑诺也加入新党,他们推出著名记者兼报社主笔荷瑞斯·葛雷利出马竞选总统,形同乌合之众的民主党也支持葛雷利。格兰特则靠着新近拓展的联邦军老兵票源,仰赖他庇荫的党内“死忠派”以及南方共和党团体的强力支持,得以抵销叛离者造成的损害。最后格兰特获得压倒性胜利,自由共和党也随之消灭,许多该党的支持者则索性放弃重建的理想,甚至连过去的废奴主义者也不免幻灭。救赎期(1873-1877年):南方民主党白人(自称救赎者)击败共和党并控制南方的每一个州,标志着重建时期的结束。国会否决强森总统的论点,认为战争既已结束,他就不能再以战时权力主导国家施政方针。国会认为最终决定权操之于自己,因为宪法明令国会必须确保为各州实行共和政体,这一问题随后发展成如何在南方各州实行共和主义。1873年经济大恐慌不仅重创南方经济,也让许多在铁路上孤注一掷,期望铁路能带领南方脱离贫困的共和党人梦想破灭。1873年10月8日路易西安那州法官克劳佛及第十二司法管辖区检察官哈里斯在前往法院途中遭遇伏击,连人带马被枪击身亡,遗下两名寡妇和九个孤儿。其中一位遗孀写信告诉司法部,她的丈夫被杀是因为身为联邦官员,同时也是死于“那些掩护犯罪者的计划”之下。重建在南卡罗莱纳、路易西安那和佛罗里达三州一直持续到1877年,在共和党候选人拉瑟福德·海斯成为充满争议的1876年总统大选胜利者之后1877年妥协案也获得一致同意,只要海斯从南方撤出最后一批联邦军队,南方白人就愿意承认海斯当选,到此所有人都同意重建已经结束。然而期望合法权益受到联邦政府保障的非裔美国人却得在未来75年里一再失望,在他们看来重建不过是一场失败。到了1877年救赎者重新控制每一个州,剩下三个州的共和党政府也在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总统撤出联邦军队之后瓦解。宪法第十三、十四、十五号修正案是激进时期唯一的宪政遗产,来自激烈的党派斗争的怨恨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叶。激进共和党人查尔斯·桑诺主张南方分离虽摧毁州地位,但宪法对于个人及疆域的权威和保护仍然有效,泰迪尔斯·史蒂文斯和他的追随者则认为分离让州的地位如同新占领的领土。南方的每一州都在1870年底前重新加入联邦,乔治亚是最后一州,除了500人之外所有南方邦联的高级领导人都在格兰特总统签署1872年大赦法案时得到赦免。
(五)南非各州加入联邦时间:田纳西州,1866年7月24日;阿肯色州,1868年6月22日;佛罗里达州,1868年6月25日;北卡罗莱纳州,1868年7月4日;南卡罗莱纳州,1868年7月9日;路易西安那州,1868年7月9日;阿拉巴马州,1868年7月13日;维吉尼亚州,1870年1月26日;密西西比州,1870年2月23日;佐治亚州,1870年7月15日。北方人对于林肯遇刺的愤怒以及战争期间巨大的人力损失导致对严苛政策的诉求,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是强硬派,甚至扬言要吊死叛乱的邦联人士。但在继任林肯为总统之后约翰逊采取更为温和的措施,赦免大多数的邦联领袖和前邦联人士,让他们得以维持对南方各州政府、南方土地和黑人的控制。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入狱两年,但其他邦联领导人则未受追究,叛国罪审判也从未进行,只有佐治亚州安德森维尔集中营的指挥官亨利·沃兹上尉因战争罪被处死。政治:黑人法令与反非裔美人恐慌:南方各州政府随即颁布限制性的黑人法令,这些法令给予自由人的权利比内战前的自由黑人更多,但他们仍然只有几项受到限制的二等公民权,并且没有投票权。南方农场主人害怕黑人大规模的流浪会导致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因而丧失,许多南方白人则害怕和黑人平起平坐。密西西比和南卡罗莱纳两州的黑人法令最为详密,在所有条文之中他们对黑人决定自身受雇权利的限制尤其严格,例如被控流浪罪而又付不出罚款的黑人会被一位雇主雇用,而这位雇主通常是他的旧主人。北方官员对于南方状况的调查结论不一,一份特别严厉的评估来自于卡尔·舒兹对于墨西哥湾沿岸各州情势的报告,他的报告记载数十件非法杀人案例,并宣称还有数百,甚至数千名非裔美人遭到杀害。内容:对黑人所犯下的谋杀和人身侵犯事件数量惊人,我们对于南方这些没有被严密驻防,也没有正式报告发自当地的地区,只能透过发生在我方军事当局监管下的种种事件,拼凑出概略的估计。至于我个人的经验,我只想说在我停留于亚特兰大的两天之内有一名黑人当街被刺杀而亡,还有三人被下毒,其中一人死亡。我在蒙哥马利的时候一名黑人的喉咙被割开,显然是要致他于死,另一人遭到枪击,但都逃过一死。附在报告之后的几份文件叙述在特定时间内发生于特定地区的死刑案件数量,令人悲哀的事实是干下这些事的并不只有那些堪称暴民的人,这份报告包含士兵及自由人局官员的宣誓证词。阿拉巴马州塞尔玛的休士顿少校写道:“那些在他辖区之内杀害12名非裔美人的白人从未受到审判,还有许多杀人案件甚至从未留下官方纪录。”波隆上尉叙述:“在阿拉巴马州西南部中白人斥堠登上几艘船只,船离港之后他们把船上能找到的受害者全都吊死、枪杀或淹死,路上遇到的或同样沿河航行的也毫无差别地遭到杀害。”
(六)“恐慌不安的自由人不知该怎么办,离开必死无疑,留下来也只能承受残暴的工头施加在他们身上,并且不断加重的重担。工头们唯一的兴趣只是以一切非人道的巧思所设计出来的各种手段压榨他们的劳力,因此鞭笞和谋杀被用来胁迫这些只因为害怕惨死而留下的人,而斥堠和伪装成北方人的黑人走狗和密探,则持续看管着这些不幸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前邦联人士是否愿意以结束奴隶制、终结邦联民族主义的方式接受战争的结果?黑人法令进一步激怒北方的舆论,但由于自由人局为黑人提供法律保障,这些法令的效力其实有限,它们最后被1866年民权法案给废止。温和派的回应:法案的关键则在于首章:出生于合众国的所有人,特此宣告为合众国公民。一切种族、肤色之公民无论以往是否曾为奴隶,在各州皆应享有同等权利。签订或履行契约,提出诉讼,作为关系人及提供证词。继承、购买、租赁、出售、转让不动产及个人财产,并与白人公民一体享有法律及诉讼程序对财产与个人安全的完全保障。且应从属于相称之刑罚、惩戒与罪刑,而非任何相悖之法律、成文法、条例、规章或习俗之约束。约翰逊否决民权法案,国会群起弹劾:他的否决通知书表述的反对理由是这项法案在三十六州还有十一州无代表参与审议之时即赋予自由人公民权,并试图透过联邦法律“在联邦的每一州将黑白种族的理想平等”确立下来。强森表示:“这是联邦权力对各州权利的侵害,在宪法上毫无理据,且与一切先例相悖,这是向中央集权以及国家政府一切立法权力集中跨出的一大步。”自命为南、北白人代表政党的民主党支持强森,但国会的共和党议员却推翻他的否决(参议院的票数十分接近,即33 : 15,众议院则是122 : 41),民权法案也正式成为联邦法律。国会也同时推翻约翰逊的否决,通过自由人局法案。温和派最后的提案是宪法第十四号修正案,起草者仍是温和派领袖杜伦巴尔,其目的是将民权法的关键条款引进宪法。但不仅如此,它还将公民权扩及所有出生于美国的人(除了观光客和保留区的印地安人),并惩罚不给予自由人选举权的州,最重要的是它创造可由联邦法院保护的全新联邦公民权,它还担保联邦的战争公债(并承诺永远不需偿付邦联的公债)。约翰逊动用他的影响力阻止修正案在各州获得通过,因为通过宪法修正案必须经由联邦四分之三的州同意(但修正案后来还是通过了)。温和派与强森达成折衷方案的努力终告失败,而共和党(激进派与温和派)也正式和约翰逊及其北方民主党、南方各州保守团体(名称各不相同)盟友们展开政治恶斗。忠诚问题:忠诚问题在1864年韦德-戴维斯法案所引起的论战中出现,韦德-戴维斯法案要求选民宣发绝对忠诚誓词,声明自己过去从未支持过邦联或曾为邦联服役。林肯则对选民的过去不予追究,只要求他们宣誓在未来拥护联邦政府。激进共和党人在林肯行使口袋否决之后声势一挫,但1865年4月林肯遇刺之后的复仇声浪又使他们得以重振旗鼓。
(七)投票权问题:前南方邦联成员的投票权是两个重要考量之一,首先双方都极力否定对方的投票权,问题在于是要将投票权给与一部分的前邦联成员,还是开放给所有前邦联成员。温和派实际上希望给予所有邦联成员选举权,不过激进派一再试图引进“绝对忠诚誓言”,而这个条件将导致前邦联成员将无一有权投票。来自宾州的众议员泰迪尔斯·史蒂文斯提议:“前邦联成员一律五年之内不得投票。”但未获通过。随后达成的妥协则剥夺许多前邦联内政和军事领导人的公民权,究竟有多少人暂时失去选举权无人知晓,但有一种说法评估在1万人到1.5万人之间。 第二个则是应不应该让自由黑人投票的考量,问题在于是否该接纳四百万前奴隶为公民,若要将他们全数视为公民,那必须从投票中找出某种代表方式。若解放的黑人不能投票,南方在国会可从这四百万“新”公民得到更多席次计算,但只由白人代表他们。保守派(包括大部份南方白人、北方民主党人和部份北方共和党人)反对让黑人投票,北方各州曾针对此一议题举行公民投票,结果是拒绝给予自己境内的少数黑人投票权。麻州参议员查尔斯·桑诺和史蒂文斯两位共和党激进派的领导人最初对于将选举权扩及于绝大多数不识字的前奴隶人口有所保留,桑诺原倾向将识字要求同时加诸在黑人和白人身上,不过他后来了解他永远不可能成功通过剥夺不识字白人投票权的法案。因为对南方贫穷白人的公民教育落后,许多贫穷白人同样不识字。例如在1880年白人不识字率在田纳西、肯塔基、阿拉巴马、南卡罗莱纳和乔治亚大约25%,北卡罗莱纳高达33%,与之相比全国不识字率约9%,而南方黑人约70%。桑诺很快得到结论:“除了给与投票权没有其他方式能显著保护黑人。”这是必须的,他说:“为了保护他们自己,为了保护联邦白人,为了国家的和平,因为必须所以我们将毛瑟枪交到他们手上,也因为同样理由我们必须给与他们投票权。”共和党人相信使人获得政治经验的最好方式是让他能投票和参与政治体系,他们通过容许所有自由黑人男性投票的法案。早在1868年内战时身为激进派领袖之一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萨蒙·蔡斯即做出以下结论:“国会在经由它的重建法案使选举权不局限于白人这一点上做对了,但在剥夺某一阶级公民以及所有无法宣发它所指定的、效力溯及既往的誓言之人选举权利上却做错了,至于和平时期在合众国境内建立专横的军管政府,并且授权军法委员会审判平民更是大错。应该尽可能不设立军管政府,不设置军法委员会,不剥夺任何阶级的选举权,并且除了忠诚服从、支持宪法与联邦法令、衷心敬爱合众国立宪政府的宣誓之外不再追加任何誓词。”南方共和党同盟的瓦解:在南方中政治和种族的双重紧张则是从共和党内部发展出来的,林奇众议员解释:“在有色人种不看好和白人贫民结为政治同盟之际也不得不承认除了极少数例外,白人的那一阶级既不去寻求、也同样不想要这样一种同盟。”
(八)林奇说:“贫穷的白人憎恨自由人抢他们的饭碗,除此之外白人贫民除了极少数例外,和许多前奴隶相比时对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各种问题也更缺乏能力,更无法胜任,而且所知更少。因此在1872到1875年间站上共和党领导地位的白人几乎都是最富裕的地主家庭代表人物,这已经成了常规。因此贫困的白人都成了民主党人,并激烈对抗共和党一方的黑人。”经济:铁路补助与贿赂:南方每一州都资助铁路,近代化论者认为这种作法可以把南方从孤立和贫困中拉拔出来,然而几百万美元的债券和补助款都被拐骗入私囊。北卡罗莱纳的一个帮派花了二十万美元买通立法机构,然后从州政府的铁路补助款里捞了数百万元。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些款项用在铺设新铁轨,而是买债券搞投机,大把烧钱犒赏亲友,并且在欧洲度过奢华的假期。整个南方的赋税为了清偿铁路债券和学校开销而增加到四倍,引发纳税人越来越强烈的反弹。不过还是有几千英哩长的铁路修筑完成,南方铁路网的总长也从1870年的1.77万公里,增加到1890年的4.67万公里。这些路线几乎压倒性地属于北方人,并由北方人经营。铁路有助于创造一群擅长操作机械的技工,并且在实际上打破大部分地区的孤立状态。但铁路上的旅客却极少,除了在棉花收获季节搬运收成之外几乎没有货运量。 正如富兰克林的解释:“大多数铁路都是借由贿赂立法机关,并且经由挪用和滥用州政府资金,在平民大众的食槽里养肥了的。”效果则正如一位商人所述:“从国家手上吸走资金让工业瘫痪,也让劳动者士气低落。”征税:重建也改变南方的赋税型态。从美国立国之初以至于今日各州岁入的最主要来源都是财产税。而在南方中富有的地主可自行评估地产的价值,如此的估价结果通常是一文不值,因此内战前的税率几乎等于零。内战前的南方各州并不教育公民,也不从事任何基础建设,各州岁入来自于规费以及奴隶买卖的交易税。有些州是以土地价格加上每雇用一名工人所征收的人头税来计算所有权人的财力的,这笔人头税通常是站在遏阻自由劳力市场的角度估算的,每一名奴隶值75分钱,一名自由白人则值一块美元以上,一名自由黑人的价值更超过三美元。而岁入的一部分也来自人头税,这些税赋通常远非贫民所能负担,他们也就无可避免地走上无投票权的默认结果。而在重建期间公立学校和基础建设的新花费,再加上中饱私囊以及严重赤字导致各州债信瓦解,迫使州政府剧烈增加财产税率。某些地区即使已民穷财尽,但财产税率却飙涨十倍。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基础建设(道路、桥梁和铁路)即使先天不足,也已在内战中付之一炬。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新的赋税系统是要迫使手中拥有大片未开垦土地的大地产主或是出卖土地,或是因为缴不起税而使土地充公。税金是作为一种将土地重新分配给缺乏土地的自由人或白人贫民的市场体系而运作的,南卡罗莱纳州和密西西比州的财产税率表中许多地方城镇和郡县的估计税额在实务上是表定税率的两倍。根据地主自己的宣誓证词,这些税金仍然是依照他们土地的价值而征收的,而地价估算直到二十世纪为止始终是南方富裕地主可资利用的暧昧系统。一旦被要求为自己拥有的地产缴税,愤怒的农场主人随即起而暴动,保守派也将他们的焦点从种族问题转向征税问题。
(九)出身密西西比州的黑人共和党领袖曾任众议员的约翰·林奇作出结论:“然而纳税人所提出的论点看来是说得通的,或许退一步讲就整体而言他们也几乎是对的,因为对于纳税人而言州政府在当时增加计息负债都比增加税率更容易负担。然而政府采用的却是后一种方案,结果也就不可挽回了。”经济大恐慌削弱共和党:棉花价格暴跌百分之五十,许多小地主、地方零售商和棉花代理商(批发商)纷纷破产。交谷租种制成为黑人和白人农民分散所有地风险越来越普遍的方法。昔日北方的废奴主义者都已渐渐老去,或对此失去兴趣,无人接续他们的理念。多数的提包客不是回到北方,就是留下来投靠救赎者。黑人在共和党里的声势不断加强,但共和党在整个南方却因内部斗争而严重削弱,凝聚力也急速丧失。许多南方当地的黑人领袖开始强调与白人菁英合作发展个人经济,而不是和白人立场相左的种族政治地位进展,这种保守态度正是布克·华盛顿的先河。就全国而言格兰特总统因经济大萧条而备受谴责,1874年众议院改选,共和党在全国各地一共损失96个席位。波旁民主党人控制众议院,并且在1876年信心十足地推派塞缪尔·提尔登竞选总统。无意连任的格兰特总统似乎也对南方失去兴趣,各州相继落入救赎者之手,1873年时只有阿肯色、路易西安那、密西西比和南卡罗莱纳四州仍由共和党执政,阿肯色州随即在1874年的布鲁克斯-巴克斯特战争后失守。政治暴力事件在路易西安那州特别严重,但夺取州政权的努力却在联邦军队闯入州立法会议、架走几位民主党议员之后受挫,这一违背宪政惯例的行动使格兰特大窘,他的几位内阁部长纷纷提议反对进一步干预。这时全体民主党人和大多数北方共和党人都同意邦联民族主义和奴隶制已宣告死亡,战争的目标已然达成,而联邦军队进一步的干预是以非民主的方式违逆历史悠久的共和传统。拉瑟福德·海斯在竞争激烈的1875年俄亥俄州州长选举获胜,意味着他对南方的“放任”政策也将成为共和党的政策,这一点也随着他赢得共和党提名,成为1876年总统大选候选人而成为事实。暴力事件的最后爆发是在1875年密西西比州州长选举期间民主党人的射击俱乐部招摇过市,以恐吓威胁甚至枪击对付共和党人,使救赎者得以胜选。共和党州长阿戴尔伯特·亚美斯请求格兰特派遣联邦军队还击,格兰特却拒绝了,他说:“大众舆论对南方永无止尽的麻烦早已‘精疲力竭’。”亚美斯只好逃离密西西比州,民主党人夺权成功。文化:公立学校:身为近代化论者的共和党人相信教育是解决南方经济贫困和愚昧无知的治本之道,他们创立一个公立学校体系,而这个体系除了在纽奥良之外全部实行种族隔离。大多数黑人赞成学校实施种族隔离,因为这种学校可以提供黑人教师就业机会,并给予他们的孩子更安全的学习环境。整体而言小学和一些中学是设在城市里的,但南方的城市相对较少,而在农村地带中公立学校就只是一个房间,吸引全村将近一半的儿童就学。老师的薪水极低,而且时常拖欠。保守派人士坚称:“对一个绝大多数人口都在种植棉花或烟草的地区而言公立学校不仅太昂贵,也不必要。”
(十)一位历史学者发现公立学校成效不彰,因为贫穷、国家缺乏征税能力以及许多地方的无能和贪腐都阻碍学校的成功运行。北方传教士为自由人兴办许多私立中学和学院,每一州也都为自由人创办州立学院,例如密西西比州的奥尔康州立大学。1890年为黑人而设的州立大学开始作为赠地大学而得到联邦资金,它们在重建时期结束后仍持续获得国家补助,理由则正如林奇的解释:“在美国有非常多开明、公正、具有影响力的民主党人,他们强烈支持国家为黑白种族提供通才教育。”军事:军事重建:随着激进派掌权,国会也在1867年通过重建法。重建法第一条将十个邦联州纳入军事管制,分为五个军管区:(1)第一军区:维吉尼亚,指挥官约翰·斯科菲德将军。(2)第二军区:南北卡罗莱纳,指挥官丹尼尔·席寇斯将军。(3)第三军区:乔治亚、阿拉巴马和佛罗里达,指挥官约翰·波普将军。(4)第四军区:阿肯色和密西西比,指挥官爱德华·奥德将军。(5)第五军区:得克萨斯和路易西安那,指挥官菲利普·谢里登和温菲尔德·汉考克将军。田纳西州并未列入军管区(此时也已重新加入联邦),因此联邦政府并未将该地纳入控制。这十个南方州的州政府都在美国陆军直接控制下改组,军方几乎未经抵抗就以戒严状态严密监督地方政府和选举过程,并且保护公职人员免于暴力侵害。黑人被登录为选民,前邦联领袖则被排除在外,没有一个州的民意能完全获得代表。以下是在德州的状况: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根据国会所拟定,由谢里登和格里芬两位将军所理解的指导原则,进行选民登记。重建法要求登录所有成年男性无论黑白,除了那些曾宣誓拥护合众国宪法、随后却又加入叛乱的人。谢里登对这些限制的理解十分严苛,不只排除掉1861年之前曾支持过邦联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全体官员,也将城市公职人员甚至管理公墓的教堂司事这种小职员都排除在外。到了五月格里芬为每一郡指派了户籍登录的三人委员会,并在知名的南方共和党人与本地自由人局官员建议下决定人选。每一郡的三位登录员都有一个自由人在内,最后的户籍登录资料共有5,9633名白人以及4,9479名黑人。无法说明到底有多少白人被排除在外或拒绝登记(估计人数在7500到12000人之间),但只占本州人口大约30%的黑人中代表人数明显超过比例占了所有选民的45%。社会:南方的救赎者:重建的结束也标示1877到1900年这段时期的起点,非裔美国人的许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在这些年里被逐步削减,美国族群关系的最低点由此揭开序幕,这样的发展过程也随着各州、各城市的情况不同而互异。维吉尼亚州的救赎者们不合理地重划各城市选区,好将共和党的席次减到最低。同时缩减黑人选区内的投票所,将地方官员交由州立法会议任命,并且拒绝重罪犯或无法缴纳年度人头税的人行使投票权。重建时期许多的民权法律都被美国最高法院推翻,尤其在1883年《民权案》中最高法院更认定宪法第十四号修正案只赋予国会宣布公开歧视不合法的权力,非公开的歧视则不得干涉。
(十一)到了1896年的《普莱西诉弗格森案》后最高法院更进一步宣称只要各州法律能提供隔离但平等的设施,各州的种族隔离政策就是合法的。失去权利的南方白人重新编组成“保守派”政党,在南方各地与共和党人对抗。党派名称因地而异,但到了1870年代晚期他们就只自称为“民主党人”。历史学者华特·弗莱明描述南方白人日积月累的愤怒:“即使是最有纪律的黑人部队也还是在每个地方被本地白人视为冒犯者,因着新近获得的自由、新军服和新步枪而放肆无礼的黑人士兵已经远超过南方人性格所能忍气吞声的极限,种族冲突因而频频发生。”弗莱明是以偏向白人的保守派立场诠释重建时期的最典型例证,他的著述为三K党扮演的某些角色辩护,但谴责他们的暴行。弗莱明同意非裔美国人的公民权应该受到剥夺,因为他认为他们的选票是任人收买的。弗莱明形容三K党运动最初的结果是“好的”,其后则是“好坏皆有”。根据弗莱明(1907)的说法:“三K党让黑人安静下来,使生命财产更有保障,保护妇女,停止纵火烧屋,迫使激进派领导人更为温和,让黑人更老实的工作,把最恶劣的激进派领导人赶出这片土地,并且为白人开展赢取政治优越地位的道路。”弗莱明说:“之所以造成邪恶的结果是由于非法势力利用这个组织作为掩护其罪行的遮蔽,今日(1907年)的私刑习俗多半是来自于重建所产生的社会和法律条件。”对于前奴隶施加的暴行在南方随处可见,他们也遭受许多苦难。然而白人也是非法暴行的受害者,而且在北方的每一部分皆不亚于以往的“叛乱各州”。没有一场选战不是在枪林弹雨、以棍棒和石头打碎头颅以及纵火焚烧对手的俱乐部之中收场的,共和党俱乐部在左轮枪声和砖块飞舞之中游行于费城街头,以拯救阿拉巴马州的黑人免于“叛徒”的兽行。在黑人之中创造选民的计划,与其说是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还不如说是进一步惩罚南方的白人。为了让激进派流氓获取官位以及为了激进党人长期在南方和全国各地掌权而巩固势力,保守派的反应包括组成暴力的秘密社团,特别是三K党。从城市到乡村,暴力行为随时都在前邦联白人、共和党人、非裔美国人、联邦政府代表以及共和党组织的武装团体忠诚联盟之间上演。对于重建的历史解释来回摆荡过好几次,然而几乎所有历史学者的结论都认为这是一场失败。在1865到1875年间大多数作者的观点认为前邦联人士都是叛国贼,约翰逊则是叛徒的同党,他们威胁着要破坏联邦的宪政成就。但到了1870和1880年代许多作者认为约翰逊和他的盟友并非叛国贼,只是在否决宪法第十四号修正案,为激进重建铺路这一点上犯了大错。而在黑人学者之中重建期间在西维吉尼亚长大成人的布克·华盛顿认为:“重建时期对于种族民主的试验失败是因为最初的目的就错了,强调政治手段和民权法,却忽略经济方法与自决权。”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则是集中全力为黑人社群做好经济基础建设。在大众文学方面汤玛士·狄克森的两部小说《同族人》和《美洲豹的斑点:一段白人负担的传奇故事,1865-1900》,将白人对抗北方人与黑人压迫的故事浪漫化,并且赞美三K党人维持治安的作为。
(十二)其他作者也将奴隶制的恩慈以及内战前南方农场的美好生活予以浪漫化,这些情感通过葛里菲斯执导,1915年出品的反共和党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而在大屏幕上展现。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为基础的唐宁学派学者也基于不同的理由而将重建分析为一场失败(至少从1866年开始就已经失败),他们宣称:“重建从合格的白人身上剥夺自由权和基本权利,而后转手给受到腐败的提包客和南方共和党人操纵的不合格黑人。”一位历史学者叙述:“重建是两个极端之间的战争,民主党作为将绝大多数白人包含在内的团体,象征着正派政府和种族优越论。而他们的对手共和党、黑人、外来提包客和变节投靠共和党的南方无赖则象征着不诚实的政府和格格不入的理想,这些历史学者实际上就是以白人对抗黑人的观点著述的。”到了1930年代“修正主义”在学界极为盛行,师事查尔斯·毕尔德的修正主义者们聚焦于经济因素,对政治问题和宪法争议轻描淡写。他们认为激进派的平等权利辞令,多半只是掩饰重建的实际支持者们背后真实动机的烟幕。霍华德·毕尔尽管承认史蒂文斯和桑诺等少数人是全然的理想主义者,但在他看来重建在根本上还是东北部金融家、铁路建造者和实业家的全胜之局,他们利用共和党控制国家政权,以实现自私自利的经济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延长战时居高不下的保护关税,新建全国性的银行网络,并确保一种“健全的”货币。为了如其所愿,商业阶级必须移除过去占主导地位。由南方农场主和中西部农民组成的农村阶级,他们也借由展开重建,让南方落入共和党控制,并透过将其政见推销给包装在北方爱国主义或血衣煽动等强力吸票包裹里的选民,实现这些目标。历史学者威廉·赫塞汀则补上东北部商人力图控制南方经济,并且透过铁路所有权实现控制的论点。然而毕尔的观点被1950和1960年代的历史学者逐一驳斥,他们证明北方的商人们对于货币政策及关税政策意见分歧,也几乎不去注意重建的议题。1960年代新废奴主义历史学者兴起,以约翰·霍普·富兰克林、肯尼斯·史坦普、艾瑞克·方纳为佼佼者。他们热烈支持民权运动,否定唐宁学派,并且极力赞扬激进重建的许多措施。方纳是此一观点最重要的提倡者,他主张重建从未真正完成,因此必须在二十世纪后半展开二度重建,以彻底实现非裔美国人的完全平等。新废奴主义史家追随修正主义者,极力低估共和党州政府所造成的贪腐和浪费,认为这些根本比不上特威德老大一伙在纽约市的贪赃枉法。他们进而强调对于自由人的恶劣待遇是更丢脸的丑闻也是美国共和理想的严重堕落,他们认为重建的真正悲剧并不是败在黑人无能参与政治,而是败在这一时期赋予的公民权和平等地位,不过是短暂而稍纵即逝的理想。这些权利自1880年代开始又在南方被逐步取消,直到1964年才被有时称作“二度重建”的民权运动恢复。妮娜·西柏、大卫·布莱特、赛西莉雅·奥莱里、劳拉·爱德华兹、李安·怀兹以及爱德华·布鲁姆等人近年来的作品促进对种族、宗教与性别议题更多的重视,同时将重建的“结束”向后推到十九世纪末,查尔斯·雷根·威尔森、甘尼斯·佛斯特、史考特·普尔等人的论文则为南方人的败局命定论提供新的观点。
(十三)黑人法令指美国南北战争后于1865年和1866年在以前的南部邦联各州颁行的许多法律,这些法律旨在恢复《解放宣言》和《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所废除的社会对奴隶的控制,并保证“白种优越”得以继续下去。黑人法令来源于早已实施的奴隶法令,在美国人中有一种维护动产奴隶制的哲学思想,这种普遍思想的根据是认为奴隶只是一种财产而不是人。因而法律不仅应该保护这种财产,还应保护财产所有人使其免于暴乱的危险。奴隶叛乱时有发生,这种暴动的可能性在移民地区以至在拥有大量奴隶人口的各州都经常是忧虑不安的根源。1780~1864年间维吉尼亚州计有1418个奴隶被宣判有罪,其中91件为暴乱罪、346件为谋杀罪,还有奴隶逃亡的事发生。英国在美洲的属地中殖民者可以自由制定他们认为适于管理其劳动力来源的任何规定,早在17世纪维吉尼亚和别的地区就施行一套法规,这些法规经常改变,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各殖民地的法规,以至后来各州的法规也不同,所有关于奴隶的法令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定。在所有条款中都严格规定种族画分,只要是有黑人血统的人,不论是奴隶,还是自由民,就被视为黑种人。子女的身份随母亲而定,因此自由民父亲和奴隶母亲所生的儿童仍然是奴隶。奴隶几乎没有法律上的权利:凡涉及白人的诉讼,法院不采纳黑人的证言;奴隶不能订立契约,也不能拥有财产;就是在遭到白人袭击时他们也不能还手。有许多限制性的规定使社会对奴隶得以实行控制:奴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开其主人的场所;没有白人在场,他们不得聚众集会;他们不得自备枪械;他们不得学习文化,或传送或持有“煽动性的”印刷品;他们不得结婚。而且采用各种方法迫使奴隶遵守这些法规,如有违犯,规定有许多刑罚,诸如鞭打、打火印或监禁。除强奸或谋杀白人等罕有的案件外死刑很少使用,因为这意味着财产的毁灭。平日有巡逻人员监视奴隶,晚间更是如此。奴隶法令并非经常严格执行,但一旦发觉有任何骚动迹象,州的有关机关就戒备异常森严,而执行也就更为严酷。在南北战争后立即制定的这些黑人法令,虽然各州互不相同,其目的都在取得能长期供应的廉价劳动力,并且也都继续把获得自由的奴隶当作劣等人。还有一项规定流浪罪的法律,该法律宣布黑人如果失业又没有固定的住址就是流浪汉,认定为流浪汉的人便可予以逮捕,处以罚金。如果无力偿付罚金,就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服劳役。对于“受雇”的黑人孤儿和其他依赖白人(而且常常是其过去的主人)为生的黑人青年则有学徒法令加以规定,有些州对黑人可以拥有的财产种类加以限制,而另一些州则不许可黑人从事某几种业务或从事技术性的行业。原来是奴隶的人不准携带枪械,除了在涉及其他黑人的案件中也不得在法庭作证。法律规定黑人之间可以通婚,但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则受到禁止。美国北部各州对于黑人法令的反对(同时也由于对1866年发生在孟斐斯和纽奥良的残酷的“反黑人暴乱”引起的反对)有助于促成激进的重建时期和通过《宪法第十四、十五条修正案》,为帮助以前的奴隶,1865年建立自由民局,“重建”时期废除黑人法令。但“重建”时期过后又有许多过去的规定重新制订在种族隔离的法律中,直至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以后这种种族隔离法律才最后被废止。
美国特点总结
(一)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首都为华盛顿,位于北美洲中部。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地形总体西高东低,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总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总面积为93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2680千米。美国共分为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143个县。在四万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经由亚洲到达北美洲,再到中美洲和南美洲。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达他认为的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3000万,而居住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约有150万人。这些土著人种的构成无论从遗传、语言、社会等方面来看都有很大的差异;据估计,15世纪时在格兰德河以北至少存在着400种互不关联、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着多种多样的人体类型和语系。大约一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即后来的爱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色人种大概是维京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1607年一个约100人的殖民团体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欧洲移民通过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抢夺其财物,大规模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1620年11月第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帆船驶入新英格兰地区的普利茅斯港,为了创立一个不同于欧洲的公民自治社会,他们签订一份极为重要的政治性契约——《五月花号公约》,从此奠定美国的根基。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它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逐渐使他们意识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从而萌生独立的念头。1773年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反英国殖民者倾销。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顿点燃战火,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7月4日亦被美国作为国庆日。1778年2月本杰明·富兰克林成功说服波旁王朝,使得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1781年约克镇战役大捷中美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会议决定国家政府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同时采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构互相制衡。1812—1815年英国再度入侵刚成立的美国,史称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战后美国各州更加团结。
(二)美国1783年获得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土地,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收购路易斯安那,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佛罗里达,1845—1853年通过美墨战争后收购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1867年从俄国手中购买阿拉斯加,1898年吞并夏威夷群岛。19世纪初期以来美国的领土扩张吸引外来移民,向西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不断地迁移到西海岸,参与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农牧业,开采大量自然资源,促进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消极影响是西进运动驱逐和消灭本土的印第安人,又称为血泪之路。美国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逐渐激化的矛盾,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双方的焦点在于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南方蓄奴州为了维护奴隶制度,阻碍北方的经济发展,而北方自由州支持的政策又阻碍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19世纪60年代初期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组建美利坚联盟国,北方则表示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一切代价。1861年4月12日南方种植园主以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为由挑起内战,内战爆发了,这是一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争。由于南方在战前准备充足,使得北方在战争前期处于不利地位。到了1863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并在葛底斯堡演讲中提出民有、民治、民享,北方扭转不利的局面。1865年4月9日南方政府以失败告终,这项胜利不但使美国恢复统一,而且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4月15日总统林肯在福特剧院遇刺身亡。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内战之后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城市化的国家,从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进步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被卷入大战漩涡中,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1929年发生资本主义大萧条,大萧条影响的不只是美国,世界各国都受到牵连。经济大恐慌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大批的农民被迫放弃耕地,工厂商店关门,银行倒闭,一片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当选总统,全面推行以政府干预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罗斯福新政”。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随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暂时解决缓解许多困难,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苏醒起来。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战,为太平洋战场主力军。二战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全面对抗,一如战时,史称“冷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参战并与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军进行交战,战争双方以三八线为界签署停战协议告终。战后冷战逐步升级,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冷战带来的恐慌达到最高峰。1969年阿波罗11号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美国在太空竞赛中逐渐超越苏联。20世纪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反战游行伴随着各种民权运动风起云涌。
(三)此外由于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中,6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70年代初期因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70年代末期又出现通货膨胀。由于拥有全球政治、军事、经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优势,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赢得冷战的最终胜利,两极格局逐渐被一超多强的国际新形势替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001年10月7日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20年2月美国政府与塔利班签署协议,承诺2021年5月前撤出阿富汗。2021年7月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任务将于8月31日结束,8月30日晚一架美军运输机载着最后一批美国军人从喀布尔机场起飞,结束20年的阿富汗战争(代价是2461名美军身亡、逾2万名美军受伤以及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开销)。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国土面积为937万平方千米。本土东西长4500千米,南北宽2700千米,海岸线长2.27万千米。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地势西高东低。东海岸沿海地区有着海岸平原,南宽北窄,一直延伸到新泽西州,在长岛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积平原。在海岸平原后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带,延伸到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为止。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势相对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于这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内部平原的地形开始上升,最后进入美国中部面积广阔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在大平原西部则有高耸的落基山脉,从南至北将美国大陆一分为二,在科罗拉多州的最高峰到达4270米。西海岸地区有内华达山脉和海岸山脉,以前落基山脉还有频繁的火山活动,只剩下一个区域(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美国最高的山峰是麦金利山,海拔为6193米,也是北美洲第一高峰。美国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为11℃、7月平均气温为28℃。美国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总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矿物有铜、铅、钼、铀、铝矾土、金、汞、镍、碳酸钾、银、钨、锌、铝、铋等,战略矿物资源钛、锰、钴、铬等主要靠进口。森林面积约44亿亩,覆盖率达33%。美国全国共分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143个县。联邦领地包括波多黎各和北马里亚纳,海外领地包括关岛、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等,首都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国旗为星条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主体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组成,7道红条,6道白条,旗面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其中分9排横列着50颗白色五角星。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代表纯洁和清白,蓝色象征警惕、坚韧不拔和正义。13道宽条代表最早发动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的13个州,50颗五角星代表美利坚合众国的州数。
(四)181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国旗上的红白宽条固定为13道,五角星数目应与合众国州数一致。每增加一个州,国旗上就增加一颗星,一般在新州加入后的第二年7月4日执行。国旗上已增至50颗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每年6月14日为“美国国旗制定纪念日”,在这一天美国各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对国旗的敬重和对合众国的热爱。美国总人口数约3.33亿,据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非拉美裔白人占57.8%、拉美裔占18.7%、非洲裔占12.4%、亚裔占6%、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占1.1%、夏威夷原住民或其他太平洋岛民占0.2%(以上比例存在重叠)。通用英语,人口中约46.5%信仰基督教、20.8%信仰天主教、1.9%信仰犹太教、0.9%信仰伊斯兰教、0.7%信仰佛教、0.5%信仰东正教、1.2%信仰其他宗教、22.8%无宗教信仰(少部分人群属于多宗教信仰被重复统计)。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总统、副总统、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1776年7月4日制定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美国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美国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裁定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违宪而不被采用。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美国生产占世界50%的玉米、20%的燕麦以及15%的鸡肉、猪肉、棉花、菸草和小麦。美国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工业生产保持稳定,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新进展,美国主要工业产品有汽车、航空设备、计算机、电子和通讯设备、钢铁、石油产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闻纸、机械等。
(五)美国银行系统是一个以商业银行为主,包括中央银行、储蓄机构、投资银行和政府专业性银行在内的庞大体系。通常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视作美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并负责实施相关货币政策,对银行机构实行监管,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等。美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在联邦政府注册的国民银行和在州政府注册的州立银行两种,国民银行必须是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受财政部货币总监、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州银行则不一定要参加联储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外资银行机构接受美联储的监管,目前主要外资银行有德意志银行、三井住友银行、三菱日联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等。保险公司按业务性质可分为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两类,市场占有率排名前5的人寿保险公司为太平洋人寿、国家人寿、恒康人寿、全美人寿、全国保险。美国是金融体系最发达的国家,在融资条件方面外国企业与美国公司享有同等待遇。一般来说大企业由于资信较好,获得贷款的能力较强,中小企业相对较弱。美国政府对国内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性贷款数量很少,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主导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美国证券市场分为两大板块: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主要的证券交易场所包括:NYSE纽约证券交易所:是美国最大、最有名气的证券市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上市股票超过3500只。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较成熟,上市条件也较为严格,财富500强等大企业多在纽交所挂牌。NASDAQ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美国上市公司最多、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大约有5400家公司在此挂牌上市,范围涵盖所有高新技术行业,包括软件、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零售和批发贸易等。AMEX美国证券交易所:为美国第三大股票交易所,是唯一一家能同时进行股票、期权和衍生产品交易的交易所,其关注中小型企业,成为中小市值公司的最佳交易所。NYSE ARAC纽约证券交易所高增长板:以交易ETF为主,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完全电子化的股票交易所,在纽交所高增长市场上市的公司一旦条件成熟便可无缝过渡到纽约交易所的主板市场。OTC场外交易市场:是在股票交易所以外的各种证券交易机构柜台上进行的股票交易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完全不同,OTC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规定的成员资格,没有严格可控的规则制度,没有规定的交易产品和限制。PINK 粉单市场:是为那些选择不在美国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或者不满足挂牌上市条件的股票提供交易流通的报价服务。粉单市场已纳入纳斯达克最底层的一级报价系统,是美国场外交易市场(OTC)的初级报价形式。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为:汽车、大豆、精炼石油、飞行器、原油、集成电路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汽车、原油、广播设备、计算机、汽车零件等。美国前五大货物贸易伙伴为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德国,美国前五大货物出口市场为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英国,美国前五大货物进口来源地为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
(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援助国,主要投向非洲、中东、中亚和南亚地区。美国的文化产业非常发达,产值占GDP的20%左右,其总体竞争力位居世界首位。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框架,20世纪中期美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美国凭借经济、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产品的倾销。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产业壁垒不断被打破,企业兼并重组浪潮汹涌澎湃,在美国出现一批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引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没有联邦地位的官方语言,部分州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但英语是事实上的官方语言,就整个联邦而言并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由于多年来推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运动,美国50个州中已有31个州通过立法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也有其它一些州提出相关议案,不过面临的阻力相当大。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语、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语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语。美国文学自其殖民地时期初具雏形至今已经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变得日趋成熟。而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预示社会发展方向的一面镜子,美国文学也体现出美国人独特的哲学观、价值观。美国早期的移民多是从欧洲来到这片新大陆的,他们想摆脱欧洲旧的封建传统,追求自由、民主。而这些要求体现在文学方面,个人主义成为贯穿早期美国文学的一个特色,就此而言美国文学的发展是承前启后、极具连贯性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实现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美国的白宫、硅谷、华尔街、好莱坞、百老汇等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声誉。美国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握最高指挥权,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权集中在总统手中。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由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组成,国防部是总统领导与指挥全军的办事机构,又是向各联合司令部发布总统和国防部长命令的军事指挥机关。参谋长联席会议是总统和国防部长最高军事咨询机构,由主席、副主席、陆军和空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及海军陆战队司令组成。美国国防开支约占美国GDP的3%,公开资料显示美国现役官兵人数为135.1万,其中各类后备役部队为80万人。美国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多边和双边军事条约,海外基地与设施共800余个,向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军事援助,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援外军事训练计划。美国的公路和高速公路系统覆盖全国,全长超过66万千米,高速公路超过9.5万千米,占比约15%。美国公路四通八达,有“轮子上的国家”之称,美国与陆路接壤的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均有公路相连。美国铁路网运营线路长度超过25万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货运线约占全美铁路网总里程的80%,而客运网总里程约为3.5万千米。
(七)美国货运铁路网由538条铁路(7条一级铁路、21条区域铁路和510条地方铁路)组成,全国客运铁路网由30多条线路组成,连接美国46个州的500个目的地。美国民用航空非常发达。全国共有1.5万个机场,居世界第一。美国共有926个港口,按地理分布看大西洋沿岸的重要港口有纽约、巴尔的摩、波士顿、诺佛港、费城、波特兰;大湖区重要港口有芝加哥、底特律、杜鲁斯与苏必略和托雷多;墨西哥湾的重要港口有新奥尔良、休斯敦和巴敦罗基;太平洋岸的主要港口有长滩、洛杉矶、波特兰、西雅图。19世纪初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一贯认为科学技术开支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并以此为准则制定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政策一向重视国防研究与基础研究,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军事上的优势,而后者则基于基础研究乃是国家长期发展之本的考虑。人类工业史上许多最重要的发明,包括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其中工业的生产线尤其重要,它使得工业的大量生产从梦想变为真实,其他重要的发明包括飞机、电灯泡与电话。美国在20世纪策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将人类科技带入原子时代的新纪元。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美国在计算机与网络发展史上贡献极大,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初期的军事化应用以及个人电脑发展与革新,美国国防部创办的ARPA网是网络技术的先驱。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大量的诺贝尔奖,尤其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并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类对肿瘤、阿兹海默症等疾病的治愈研究进入重要阶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重要角色。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是美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学术机构,除自然基金会外其他三院分别授予院士头衔。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管理,学校分公立、私立两类,多数州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各州学制不一,大部分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有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和二至四年的研究生院,著名高等学府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朗大学、芝加哥大学、莱斯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经过100年的演变后美国形成以医疗保险为基础的保健系统,其中主要有三个支柱:一是有工作的雇员通过雇主购买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二是联邦政府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的联邦医疗保险,也被称为老年医保;三是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合资向最贫困的美国人提供的协助医疗保险,也被称作贫困医保。
(八)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67463美元,美国贫富差距较大,反映家庭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8,超过警戒水平。美国的社会福利分为社会保险和非社会保险两种,属于社会保险福利项目的有老残保险、失业保险和其他就业保险;属于非社会保险福利项目的有对抚养儿童困难家庭的补助、社会保障收入、食品券、医疗补助、住房补助和能源补助。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联邦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补助两部分组成,近年来美国医疗开支不断攀升,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奥巴马政府执政期间美国会于2010年3月通过以“全覆盖”和“低成本”为核心的医保改革法案。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上海公报”明确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应邀访华,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1979年1月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美,揭开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中美“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并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旅游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旅游业支持760万个就业岗位。2012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份签署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行政命令,并责令商务部长和内政部长牵头成立工作组,就促进旅游业制定战略规划。美国国务院宣布将简化部分赴美签证申请人办理签证的手续,并为符合条件的首次申请人提供免面签的待遇。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它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国家。美国的西部有著名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和黄石国家公园,靠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区有风光绮旎、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和洛杉矶就位于此。在北部近加拿大边界附近有著名的五大湖游览区,其中最壮观的景点是尼亚加拉大瀑布,此外位于美国西面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也是全球闻名的度假胜地,还有适于冒险者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共有2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其中2项与加拿大共有),其中包括8项世界文化遗产、12项世界自然遗产、1项双重遗产。
美国梦
(一)美国梦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指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两百多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或移民、或求学,他们放弃故土,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众多成功人士的摇篮。所谓的美国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指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1620年9月16日“五月花号”载着102名乘客从英国普利茅斯启航前往北美创建殖民地,当年11月11日“五月花号”在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抛锚,船上的清教徒主持制定《“五月花号”公约》,41名自由成年男子在公约上签字,然后船继续航行,于12月21日达到殖民定居点,也就是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这批殖民者依据《“五月花号”公约》组建“公民自治体”,公约规定:“为了更好地管理、维护和发展这个自治体,将来为公共利益随时制定和履行的公正的法律、法令和行政,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五月花号”公约》的伟大意义在于它奠定美国法治的基础,勾勒出立法的总体框架。人还没上岸,大家先约定在北美建设一个法治而不是人治的社会制度,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志而不是少数统治者或强权的意志来管理社会,《“五月花号”公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可比肩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梦的象征。“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句话吸引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来到美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独立宣言》之后制定的宪法等各种法律为美国梦提供法治保障,法治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个人再好的梦也难以实现。在美国历史上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无数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作家使用过“美国梦”这个字眼,奥巴马2008年竞选总统时他的一本畅销书《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感召众多美国人,为他赢得不少选票。奥巴马这个跟着母亲长大的非洲裔平民百姓通过个人努力攀登上美国权力的顶峰,这就是美国梦的一个例证。
(二)形形色色的个体的梦孕育着美国梦的普遍性,那就是不管你出身如何,也不管你有何背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正如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对美国梦解释的那样:“任何人不管他出身如何,也不管他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更不管他有何种得天独厚的机遇。他有权生存,有权工作,有权活出自我,有权依自身先天和后天条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美国梦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远胜过对物质的追求,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1878-1949)在《美国史诗》中写道:“美国梦远远超过物质范畴,美国梦就是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他认为:“美国梦不是汽车,也不是高工资,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无关。”综上所述尽管每个人的梦想不尽相同,但美国梦的共性就是“民主,自由,人权”。“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是美国梦的土壤。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那国民只能做“白日梦”,任何美好的梦想就很难实现。“自由”是实现美国梦的方式,体现美国梦对公民个体的尊重以及“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罢工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这些自由就斩断由梦想通向梦想成真的桥梁。“人权”是美国梦的内容,它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工作权、自由迁徙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批评政府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当然美国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美国虽然在1776年宣布独立,但直到1865年才废除奴隶制,直到1870年才明确赋予黑人男子投票权,直到1920才规定各州不得剥夺妇女的选举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自我认识的不断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美国著名黑人民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的演讲中道出美国梦的真谛:“美国梦就在宪法里,实现美国梦就是实施宪法,如果制定宪法不实施,那就亵渎宪法的尊严,那就相当于给人民开出一张‘空头支票’,任何梦想都是“黄粱美梦”。”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所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的可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三)但中国还有一句古语: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去世前在病榻上告诫自己的儿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世间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会真正地寻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幸福,在对信仰的坚持下美国梦将作为灯塔指引着美国人奋勇前进,创造美好生活。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过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18~19世纪的欧洲中贵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弱势群体的“美国梦”。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人人都能成功”缘于早期美国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当时的美国还是农业经济为主,土地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成功。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有些幸运儿开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移民西进的浪潮,也为“美国梦”抹上浓厚的金黄色彩。不过这般“美梦”的背后也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欧洲移民的大片土地是屠杀数百万印第安人而获得的“无主之地”;高产农田的耕种者大多是从非洲劫掠来的黑奴;西进掘金的劳力是血泪交加的华人苦工。早期的“美国梦”更多的是欧洲移民的梦,当代的美国历史学界也有不少人在正视和反思这段历史,这都是“美国梦”不义的一面。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工业化,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的工业城市,从此“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这一时期出现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以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变成“美国梦”的新偶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他们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才能,在美国就可以成功。
(四)投资移民到美国是很多人实现美国梦的又一途径,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上万人通过投资移民到美国。美国投资移民仅50万美金,无任何其它条件就可移民到美国,是要求最低条件最宽松的一种投资实现美国梦的方式。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400年前一群理想主义的清教徒们离开继承和世袭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将自己放逐到美利坚,从建国一开始美国人就相信机会的平等是他们的国家与欧洲旧大陆的不同之处。100多年来来自全世界的民众怀揣着梦想踏上美国,当人们看到自由女神像后无不肃然起敬、高声欢呼,美国梦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由得想起好莱坞经典影片《教父》中一位成功移民的一句原话:“我爱美国,美国给我带来好运”。时至今日众多的美国人仍然相信自己的国家是鼓励社会等级纵向流动的化身与代言人,相信一个人可以凭个人能力,而不是家族关系而取得成功,即使是妇女与黑人也不例外。形成原因:北美发现:北美大陆发现以前土著民族印第安人沿着历史发展的正常规律正在缓慢地迈进文明,欧洲人的到来则彻底打乱北美文明的缓慢进程,也彻底地改变北美大陆,从而使这块新大陆变成“希望之乡”和可能实现一切梦想的理想天国。这一切首先应归功于地理大发现的兴起和北美大陆的发现,正是由于海上航道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推动和促进大量的殖民者和移民涌人这块希望的田野,才为美国民族的形成和美利坚民族文化精神的铸造提供前提条件。思想启蒙:北美新大陆的历代精英创造性地移植欧洲的进步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而欧洲进步思想的火花在新大陆结出丰硕的现实之果。为了保证民主自由理想的实现,美国开国元勋力排一切阻挠,将这些思想写进《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也建立联邦制的民主共和国。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平等不仅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也成为一种制度和生活方式。资本经济:早期移民向新大陆涌进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经济利益的促动,又有森严宗教制度迫害的无奈。清教徒相信北美大陆是上帝规划的最后一块福地,他们坚信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和道德水准的完善后一定能实现自我的理想主义信念。通过道德操守的完善和辛勤的劳动获得经济上的成功是他们主要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清教思想的精髓,这种强调经济成功的清教思想正好与当时兴起的资本主义精神相合拍,从一开始资本主义的种子就在北美大陆扎根。西进运动: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对于白人来说美国梦就是个人至高无上的各种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满足,这种对个人价值和成功高度肯定的观念集中体现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五)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清教徒带到美洲的清教主义思想等都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西进运动虽沾染印第安人的血泪,但在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异常重大的作用。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时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藉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为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之—,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利率政策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依据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目标制订的关于利率方面的各种制度、法令和条例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实行高利率政策还是低利率政策。(2)在利率的管理体制上实行利率管制还是自由利率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实行过高利率政策,也实行过低利率甚至无利率的政策。中国既要加强对利率管理,又要在实践中逐步放开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利率政策可以概括为“双轨制”,既加强对利率的有计划管理,又逐步放开利率,发挥资金市场的调节作用。利率政策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两次提高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贷款利率,这些调整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六)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针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适时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利率上调有助于吸收存款,抑制流动性,抑制投资热度,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利率这个经济杠杆使用起来要考虑它的利弊,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幅度调整都是讲究艺术的。以日本10年漫长的经济衰退时期的零利率政策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大量借款不能偿还,给银行机构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小企业因资金周转不开大量倒闭,殃及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跟着破产。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日本政府扩大公共事业投资,年年增发国债,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债累累,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家几乎无法运用财政杠杆调节经济。为了防止经济进一步恶化,刺激经济需求,日本银行于1999年2月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2000年8月日本经济出现暂短的复苏,日本银行一度解除零利率政策。2001年日本经济又重新跌入低谷,2001年3月日本银行开始将金融调节的主要目标从调节短期利率转向“融资量目标”,同时再次恢复实际上的零利率政策。2006年7月14日日本央行解除实施5年零4个月的零利率政策,将短期利率从零调高至0.25%,零利率的解除也标志着日本经济开始明显复苏。在经济跌入低谷时低利率利率政策的实施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为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由于市场利率的下降引起存款利率的下降,使储蓄者蒙受一定损失,直接影响到个人消费的提高。另外由于短期资金唾手可得,助长某些金融机构的惰性。在低利率政策下金融机构不用说实行证券化、开发衍生金融产品,就是连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空间都很小,特别是保险行业经营已出现困难。因此过低的利率使金融机构丧失扩展业务与进取开拓的内在动力,更为严重的是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意味着日本利用金融手段刺激经济的余地也越来越小。汇率政策指一国政府利用本国货币汇率的升降来控制进出口及资本流动以达到国际收支均衡之目的,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可以通过国际融资合作、外汇市场的联合干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进行。在实际操作中一国的汇率制度目标确定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调整,但无论如何在某一阶段中一国的汇率制度的目标总会相对固定。
(七)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工具,汇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确定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动和调整;汇率制度传统上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钉住汇率政策的基本观点:通过货币汇率钉住某货币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信誉,同时公众通过调整预期通货膨胀率,使得通货膨胀率与某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某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会引起本国的货币实际汇率升值,本国商品的价格相对来讲比某货币国家商品的价格要高,本国商品的需求就相应地减少,经济活动相应就下降,随后会使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某货币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 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可以囊括国际融资合作、外汇市场的联合干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进行,汇率政策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总是具有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操作规则。从理论上说一国的汇率政策目标既可以是维持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充分就业,或者是维持币值稳定(控制通货膨胀),或者是以上几种目标的组合。汇率制度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度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汇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经济结构决定论认为一国选择哪种汇率制度应从该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去考虑。海勒认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与以下结构因素有关:国家整体规模、经济开放程度、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贸易格局。波尔森以1990—1998年间93个国家为样本,提出衡量汇率制度灵活性的指标体系,并指出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水平、生产和产品多样化、贸易冲击脆弱性、政治稳定性、经济规模或GDP大小、资本流动、失业率或通胀诱因以及外币定值债务等。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