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菏泽市体育风云人物志

  在菏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灿若星辰的体育精英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在中国体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今天,我们“零距离”接触菏泽百年来体育界各个时期的精英代表,以《菏泽体育人物志》的形式抒写他们所走过的坎坷与曲折、辉煌与荣耀……    杨铁成向记者展示父亲的照片       杨士文:菏泽武术界的一面旗帜         本报记者 亚伟      人物档案:      杨士文,又名杨子斌,生于1901年,卒于1953年,祖籍菏泽城东耿庄(今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耿庄村人)。他被誉为清末民初菏泽武术界的一面旗帜,曾击败日本武士,大长国威。1929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国术比赛中,杨士文获拳术、摔跤、举重三项甲等奖。当年9月,杨士文建成山东省第一所国术馆——菏泽县国术馆,并出任馆长。      自幼习武 武功高强      10月22日上午,记者经过多方查寻,终于见到了杨士文惟一的儿子、现年72岁的杨铁成老人。杨铁成老人目前居住在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耿庄村。当记者见到老人时,他正和老伴在自家的老房子里聊天。记者注意到,杨铁成一家所居住的房屋显得特别旧,而他家周围都是新建的砖瓦房。“这么旧的房子,你们怎么还在居住?为什么不翻盖一下?”记者疑惑地问杨铁成老人。      听了记者的话,杨铁成老人哈哈一笑说:“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三间堂屋,是父亲杨士文所建,至今已有60余年。这期间,为保持房子的原貌,我们只进行了简单翻修。如今住在里面,还非常舒适。”原来,杨铁成老人是为保存父亲的遗迹而维持现状的。      谈起父亲,杨铁成老人非常自豪,他将父亲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杨士文自幼酷爱武术,习练梅花拳和器械。十六岁时,杨士文就练得拳脚精湛、刀枪纯熟,特别擅长“铁板桥”(腹上开碑)。当他躺在地上,手脚齐举,能承载两千多斤的重量。关于杨士文惊人的力量,杨铁成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下雨天,村里一户人家一辆满载千余斤粮食的车子陷在了一个泥坑里,这户人家召集了四五名力气大的年轻人拉车,结果无济于事。眼看着粮食就要被雨水淋湿,这户人家的主人心疼不已。刚好杨士文从这里经过,看到眼前一幕,他要求自己人拉一下试试。这户人家的男主人看到父亲一个人要拉车,显得不以为然,认为四五个彪形大汉都拉不动,他更不可能拉动,更不用说从泥坑里把车子拉出来。但碍于父亲出于好心,又是乡里乡亲的,男主人就答应了。只见父亲拉着车把,大吼一声,那辆满载着粮食的车子瞬间就被拉出了泥潭,车主人和一旁的四五名壮汉无不呆在那里。      从四五岁记事起,杨铁成几乎每天都看到父亲在习武,在他的记忆中,父亲不但力气大,而且武功高强。一年麦收后,杨士文带着杨铁成收拾打麦场的麦子。正当他们忙碌中,两三名外村的壮汉走到了杨士文的身边,其中一人说:“我的朋友说你的武功好,但都没有亲眼看见过。他们也都练过武术,想与你切磋切磋。”但杨士文并没有和这几个人切磋,而是伸出两根手指,插进打麦场的地上。这几名壮汉看到这一幕,顿时无语,然后灰溜溜地跑了。      “你想,打麦场的土地已经被石磙轧得特别结实,连钉子扎下去都很费力气,而父亲竟轻而易举地用手指插了下去,可见父亲的功力。”杨铁成说。      击败日本武士为国争光      杨铁成说,父亲这一辈子最荣耀的就是击败了飞扬跋扈的日本武士,为国人长了志气。18岁的杨士文到省城济南学习武术,拜济南武术名师马良为师。马良见杨士文身材高大,功底扎实,技艺超群,对其特别疼爱,便向其传授自己的精湛武艺。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马良组队赴上海公演,以达到在上海立足办精武馆为目的,杨士文随行。当时的上海,政府腐败,洋人横行,民不聊生。一天,杨士文跟随马良在上海大世界表演时,突然有个膘肥体壮、满脸横肉的日本武士闯入场内。这日本武士气势汹汹地要求与中国人比武,还大吼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杨士文听后大怒,在征得师傅的同意后,便与嚣张的日本武士比其武来。      两个人摆开架式,日本武士企图先发制人,左直拳如雨点、右勾手速如闪电,击向杨士文。再看杨士文,镇静自若,施展武功,左格右挡,下压上架,一一化解了日本武士的进攻。几个回合后,杨士文瞅准对方破绽,对准其要害部位采取“二水分中”,左手插其上盘,上步近身,右手插其裆部,一个摔跤“穿裆靠式”,把日本武士举在空中,两手一用力,将其摔在地下,日本武士当场毙命。“怕父亲受到日本人报复,当时上海的武术家赶紧掩护父亲离开了上海。这之后,父亲先后到济南、青岛设武场传授武艺。”杨士文说。      荣获国术比赛最高奖      “我们村至今还埋着国民政府奖给父亲的银盾和宝剑,为了保存好这份重要史料,我们始终没将这些物品挖出来。也期待着将来有一天,政府有关部门能将其挖出来,展示给人们。”说起父亲杨士文因其国术高强而获得的一些奖品,杨铁成向记者透漏了这个“秘密”。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国术会考擂台赛,杨士文被推举为山东队代表前往南京参加比赛。在比赛中他力战群雄,先后击败了来自西北、西南和南方广东的高手,获得拳械甲等奖,奖品是宋美龄奖银盾两个;冯玉祥奖优胜锦旗一面,银制刀剑各一把;中央国术馆长张子江奖“发扬光大”金匾一块;马良奖“山东曹州武术会”锦旗一面。      南京比赛结束后,杨士文返回家乡菏泽。为推动菏泽武术事业的发展,他创办了山东省第一个国术馆——菏泽县国术馆,并出任馆长兼总教习。“在他的带领下,国术馆培养了众多的国术人才,在以后数年举行的全省乃至全国国术比赛中,来自菏泽县国术馆的队员多次获奖,这其中饱含了父亲的心血。”杨铁成说。      上世纪30年代初,杨士文外出到江西、湖南、湖北数省传武,后在国民党马子治部任副团职国术教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重返菏泽直至病逝。                                               人物档案:   穆铁柱(1949——2008),男,出生于东明县,曾是中国男篮主力中锋,身高2米28,体重160公斤。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男篮的顶梁柱, 穆铁柱在20年的篮球运动生涯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被誉为“亚洲第一中锋”。他是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中国队的主力中锋,曾代表“八一”队参加世界男篮俱乐部锦标赛,获亚洲区冠军,进入世界八强。2008年9月14日,他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穆铁柱:开创中国男篮新时代   本报记者 亚伟      艰辛生活造就坚强性格      在中国男篮史上,穆铁柱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在中国篮坛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为中国男篮的标志性人物。近日,记者通过他的家人,了解到这位体坛巨星的故事。      穆铁柱的爱人王专红目前居住在北京,在穆铁柱离开人世后,她一直很悲痛。但一提起丈夫的往事,她说,穆铁柱好像仍活在自己身边。      王专红告诉记者,童年时,穆铁柱受尽了生活的磨难。穆铁柱小的时候,四处流浪,他们一家五口以要饭为生。在其七八岁时,离他家不远处的黄河发大水,他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一家人流浪到了山西。在那里,他们住在快要倒塌的窑洞里,忍冻挨饿。那时候,虽然穆铁柱还不到十岁,但他的个子已几乎跟成年人高了。为了一家人有饭吃,他就跟着家人到处拾煤渣,然后换一点粮食。因为穆铁柱长得快,饿得也快,一家人换的一点粮食根本不够吃的,穆铁柱经常饿肚子。      “穆铁柱从小受尽了磨难,但也铸造了他的坚强的性格和毅力,这为他以后在篮球场上不屈不挠地拼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专红说。      后来,穆铁柱一家人流落到新疆。在那里,穆铁柱当起了马车夫。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的身体迅速发育,身高长到两米以上,而且身体强壮,具备了一名篮球运动员很好的潜质。一次偶然的机会,赶马车的穆铁柱被篮球界一位名将发现,经过一番交流,从没接触过篮球的穆铁柱开始了自己的篮球生涯。天赋加上勤奋,使穆铁柱在篮球场上逐渐成长起来。      助推中国男篮登上亚洲之巅      在穆铁柱加入中国男篮之前,中国男篮在亚洲并不突出,在世界上更没有位置。但穆铁柱加入中国男篮后,这一切都有了重大改观。中国男篮迅速成为亚洲的霸主,在世界上更是连续获得优异成绩。      “我已记不清他第一次以中国男篮队员的身份打得那次比赛了,但听他的队友说,当穆铁柱出现在篮球场上时,观众无不惊叹:‘他太高了!他的身材太强壮了!’对手的士气更是降了一大截。那一场比赛,中国男篮赢了。”王专红说。      也难怪穆铁柱令对手胆怯,他2.28米的身高,再加上块头又大,不要说在亚洲篮坛,就是在世界篮坛,他也称得上是“巨人”。凭着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加上刻苦训练练就的良好的配合意识和手上功夫,使他如虎添翼,几乎每场比赛他都是对方防守的重点对象。      穆铁柱的前队友评介他说,从技术角度来讲,当时的穆铁柱有着独特的处理球的方式。凭借着他超常的大手和特有的身高,具有单手握球远传和单手握球做传、投假动作的能力。并且,穆铁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同外线队员做策应配合,为内外进攻创造投篮时机,球在他手里可谓随心所欲,而防守他的人只得望球兴叹。      穆铁柱不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有着扎实的球技,在世界男篮锦标赛、亚洲运动会、亚洲男篮锦标赛等国际重大比赛中,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男篮更是捷报频传。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篮球夺得了第一个亚运会冠军头衔,他当时效力的“八一”队也成为了当时中国篮坛的“独孤求败”。穆铁柱带领当时的八一队在1979年两胜来访的美国大学生联队,在世界上引起关注。      穆铁柱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亚洲篮球,认识了中国篮球。      退役后继续关注中国男篮      参加完1987年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后,穆铁柱结束篮球生涯。那时,他已经三十八岁。王专红说,要是换作别人,三十多岁的年龄早就不打球了,而他仍然坚持每天跑一万米。      由于心脏不好,退役后穆铁柱不能在篮球队执教,但他对篮球仍然一往情深。平时有年轻队员向他请教,他有求必应;有的教练在战略战术上存有疑惑,穆铁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分析;闲暇时间,穆铁柱也时刻关注NBA、CBA,以及国家队的各种篮球比赛。      2000年5月,穆铁柱从八一体工大队正式退休,享受副师级待遇。退役后的穆铁柱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只在三部电影中演过小角色,还演过小品,拍过广告。2008年9月14日,他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张玉萍: 要强性格造就一代武坛巾帼      本报记者 韩奎桢      人物档案:      张玉萍,女,1965年9月23日出生于东明县菜园集乡石寨村,现为中国武术研究院教练,武英级武术运动员,国家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她9岁开始习武,11岁选入原菏泽地区武术队,14岁被选入山东省武术代表队;1983年首次摘取全国武术比赛棍术冠军;1986年至1987年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武术女子全能和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女子全能冠军;她在国内外重大武术比赛中共取得38枚金牌。1991年于北京体院毕业后,张玉萍一直在国家武术研究院工作。她曾多次到国外任教,先后出访过14个国家和地区。她曾多次被评为省及国家级十佳运动员、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她在《中华武术》等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我的大学三部曲》、《狮城之行》等文章,并著有《飞凤刀伏虎棍》等书,于1991年参加录制教学录像系列片《跟我学》,发行于国内外。      “玉萍去澳大利亚了。她现在经常出国,还是为了武术方面的事……前两天她刚回来,还在演武楼看了全运会散打比赛,17日走的。”10月21日下午,记者找到张玉萍的母亲薛凤姣时,她正准备去东明县体育中心锻炼身体。      虽然没能当面采访到张玉萍,但在薛凤姣的介绍下,她的成长经历在记者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上世纪70年代,只有六七岁的张玉萍,经常跟着当时在东明县人民剧院工作的妈妈去剧院玩。那时候县人民剧院经常有戏剧表演,演员们练习武术的一招一式,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跟着练了起来。小小年纪就非常投入的张玉萍,也让那些演员非常感兴趣,谁有时间就教她几招。      当时大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种打打闹闹中,竟然让张玉萍与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成长为闻名全国的武术冠军。转眼间张玉萍9岁了,当时东明县举办武术培训班,有了一定功底的张玉萍被选拔人员一眼相中,从此张玉萍正式踏上习武之路。      “玉萍的性格有些内向,平时也不多说话,不过她非常要强,只要认定的事,一定要干好。她13岁那年,有一次到省里参加比赛,她不慎摔伤了,腿肿得很厉害,腿上打着石膏板,很多人劝她休息,但她依然坚持练习。”想起这件事,薛凤姣依然为女儿的坚强感到骄傲。      正是靠这种不怕吃苦、争强好胜的性格,张玉萍14岁就入选山东省武术代表队,并于1983年拿下全国武术比赛棍术冠军。在以后的时间里,张玉萍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1991年,张玉萍于北京体院毕业后,一直在国家武术研究院工作,目前担任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外事部主任。流逝的岁月在她脸上留下更多的是自信和稳重。据张玉萍朋友和同事介绍,现在的她,工作起来仍然是当运动员时的干净利落;用她自己的话说,工作起来还是像当年练长拳一样。      张玉萍的多才多艺,在大学当学生会主席时就是出了名的。从1991年到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工作,她依然是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      如果说张玉萍在工作中像练长拳一样干脆利索,雷厉风行,生活中的她就像练太极拳一样,温柔细腻。回到家中的张玉萍如同换了一个人,操持家务,与公婆和谐相处,他们这个与老人共同生活了十多年的大家庭,令邻里们羡慕。      在竞技场上,在练功房里,在校园里,在出国访问中,在传授中国武术的交流中,张玉萍都以出色的成绩走过令自己无憾的路程,她以中国女性特有的坚毅和勤奋在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也以真诚和热情照顾着自己的家人。她说,只有对生活充满爱心才会觉着活得充实。                                   陈超:新中国第一位“武状元”      本报记者 长新      人物档案:      陈超,男,1972年出生,成武县人,1986年就读于菏泽体校,1990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1992-1997年连续6年获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重量级冠军,有“轰炸机”、“笑面杀手”、“中国散打王”美誉;其中,1994、1995、1996年在南北擂台争霸赛中,连续三年获“中华武状元”称号,由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共同颁发的象征中国散打最高荣誉的“武状元”金头盔归其永久保存。      陈超目前执教于北京体育大学。      他是从武术之乡菏泽走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位“武状元”,曾有着“轰炸机”、“笑面杀手”、“中国泰森”、“中国散打王”等绰号和美誉----他,就是陈超。在1994年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中荣获冠军后,他在1995年、1996年两次成功卫冕,得以永久性保留“武状元”金头盔;他的“陈氏踹腿”被载入散打教科书,成为经典散打招式;他夺得了武术散打的最高荣誉,也为武术之乡菏泽增添了无尚的荣耀和光环。      日前,在市体育学校的办公室内,记者采访到了陈超的启蒙老师、今年74岁的马崇厚教练,他和记者谈起陈超20多年前习武的故事。      1972年,陈超出生于成武县汶上集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记事起,他就跟着大人们蹦蹦跳跳。除了强身健体、不受别人欺负外,他当时并没有其他什么想法。1984年,陈超升入成武八中。在这所初级中学里,陈超练过铅球、铁饼,成绩都不错。后来,正是因为这项特长使他进入原菏泽体校。      “其实,如果不是陈超的固执,他根本进不了原菏泽体校, ‘武状元’金头盔也许并不姓陈。”马崇厚教练说。1986年,陈超一个初中同学被选进了原菏泽体校,要强的陈超觉得自己还可以,便自己来到原菏泽体校,短跑教练看到陈超后摇了摇头,他又找到了教投掷的教练马崇厚。      “我当时对他的条件也不满意,但我给了他一个试训的机会。”陈超正式训练一周后,腰酸腿也疼,爬楼梯上床都很困难,但他并没有退缩,因为他心里想着一定要留下。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半年后,他被原菏泽体校录取。      进入原菏泽体校的两年中,陈超主要从事铅球和铁饼的训练。练投掷的同时,也锻炼了陈超的爆发力,为他之后转型练武术散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他拜当地一位民间武师为师开始学习武术散打。正是在民间武师的引导下,这个男孩在日后成了新中国第一位“武状元”。      白天在体校上课,晚上去师傅那里学习散打,陈超就这样度过了自己在菏泽的第二个年头。也是这一年,他在山东省第十届运动会上获得了铅球第三、铁饼第五名的好成绩。1988年,陈超考入了北京体育大学。      1991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在河南焦作举行,代表北京体育大学参赛的陈超横空出世,前三场对手均被他在13秒内击落擂台。人们纷纷猜测:这个陈超到底是何许人也?因为他的后手拳比较重,踹腿速度快,人送绰号“轰炸机”。就是在那次比赛中,陈超获得了80公斤级的第二名,第二年又获得了中国武术散打赛全国冠军。此后,一个个冠军头衔不断向陈超“飞”来。      1994年,对于陈超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年份。那一年,陈超不仅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他还在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研究院、国家武术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南北争霸赛中,荣获新中国第一个“武状元”称号。也是在那一年,陈超谢绝了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再挽留,来到北京武术院,成为北京散打队教练兼队员。在北京顺义体委的支持下,他还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武术学校。      作为“武状元”就要不断接受挑战,陈超也不例外。1995年,他战胜了挑战选手内蒙古的孟赫巴特;1996年,他战胜了前来挑战的江苏籍选手滕军。陈超连续三次成功卫冕“武状元”称号,金头盔永久由他永久保留。      从陈超毕业离校那天起,北体大一直没有放弃动员他回校任教出任北体散打队主教练后的陈超,将心血全部用在了散打队上。日前,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陈超,他对记者表示:“我现在的任务是培养北体散打队的队员,希望他们能够重现北体散打队当年的辉煌,希望他们能够叱咤体坛,打出我当年的威风来。”                          陈丽:一天拿到两枚亚运金牌      本报记者 长新   人物档案:      陈丽,1974年8月出生,1989年进入菏泽体校练习射击,1991年因成绩突出被选拔至山东省竞技体校,1996年进入国家射击队。陈丽曾获十运会女子多向飞碟冠军、多哈亚运会女子多向飞碟个人和团体两枚金牌,2007年、2008年获得两届射击世锦赛冠军。      在市体育学校的荣誉室内,悬挂着很多奖牌,其中最耀眼的就是今年刚刚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正是因为菏泽籍运动员陈丽、薛飞两人在多哈亚运会和世锦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学校才被授予了这个最高规格的荣誉。”市体育学校党支部书记田东代骄傲地告诉记者,“亚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陈丽就是从我们学校走出来的优秀学生,他的启蒙教练是我们学校的射击高级教练员刘亚风。”      记者进入来到市体育学校的射击馆内,见陈丽的启蒙教练刘亚风正指导学生训练射击。说起陈丽,他的脸上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当初,陈丽在鄄城打蓝球。那年我到鄄城选拔射击苗子,一眼就相中了她。”正是刘亚风教练的一个决定,改变了陈丽一生的命运。如果她那个时候做篮球运动员的话,可能会浪费掉她在射击方面的天赋。现在想来,真是一大幸事。      当年陈丽的父亲陈金陵是鄄城县粮食局的一名普通职工,她姐妹4人,陈丽排行老四。陈丽从小就很有恒心,自从进入菏泽体校从事射击训练之后,她就立下了为祖国争光的远大志向。从1988年9月开始,她开始接触小口径步枪,每天一百发子弹,枪托把肩膀都磨破了,但从未听她叫过一声苦。刘亚风说,陈丽是他教过的比较有天赋的射击运动员,在体校训练期间进步神速。1990年陈丽被选入山东省射击队。      然而,进入省队后的陈丽在自己喜爱的射击事业上并非一帆风顺。她曾3次参加全运会,前两届却颗粒无收。直到30岁时,陈丽才摘取了十运会金牌,一举成名,终于圆了自己的金牌梦。      让陈丽真正扬名的是多哈亚运会。2006年12月2日,是陈丽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32岁的中国选手陈丽一天拿到两块金牌,成为多哈亚运会上第一个拿到双料冠军的选手。先是在女子多向飞碟团体赛中,陈丽表现最为出色,成为中国队夺取该枚金牌的第一功臣。在随后进行的个人项目比赛中,她继续保持稳定发挥,以领先第二名9中的绝对优势夺金。那一刻,现场观众都为她鼓掌,那一刻中国观众在为她而欢呼,那一刻家乡人民在奔走相告,传颂着她的名字。      此后的陈丽保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2007年、2008年接连两年摘取了世锦赛的金牌。然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陈丽遭受了重大挫折,没能进入决赛。如果再有一枚奥运金牌,就能实现大满贯,这对陈丽来说,是终生的遗憾。不过,老将陈丽再次鼓起了勇气,她要再次冲击伦敦奥运会。   长新                       人物档案:崔哲,女,1986年出生,定陶县南王店乡西郭村人。她2岁时腿部残疾,2002年开始练习举重,2005年进入国家举重队,获得2008北京残奥会40公斤级举重亚军;第八届国际残奥会欧洲锦标赛女子40公斤级举重冠军;第二届亚洲残奥委员会举重锦标赛女子40公斤级公开组、青年组、亚洲组3枚金牌......      崔哲:我要拿更多金牌   本报记者 张洪梅      年仅23岁的崔哲以39公斤的体重,竟然举起95公斤的杠铃,在2008北京残奥会上获得40公斤级举重亚军。这位漂亮的女孩又于今年6月25日在内蒙举办的全国锦标赛上获得40公斤级冠军。11月22日,她又要到印度参加世界轮椅运动会。近日,正在天津积极备战的崔哲自信地告诉记者:“我要拿更多的金牌!”      1986年,崔哲出生在定陶县南王店乡西郭村,在2岁时因患小儿麻痹,落下腿部残疾。但肢体的残疾并没有阻挡她对生活的热爱,小时候的崔哲和其他孩子一样调皮、贪玩,从不会因为自己行动不便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崔哲最早练习乒乓球、羽毛球,2002年,定陶县残联的教练邓飞发现崔哲臂力过人,建议她改练举重。练举重后,崔哲的成绩突飞猛进。2003年,省残联到定陶县选拔残疾人运动员备战2008残奥会,定陶县残联理事长孔瑞华从农村挑选出21名残疾孩子参加训练,刚刚初中毕业的崔哲被有幸被选中。2005年崔哲入选国家举重队,2007年在第八届国际残奥会欧洲锦标赛上拿到了女子40公斤级举重金牌;同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二届亚洲残奥委员会举重锦标赛上,又获得女子40公斤级公开组、青年组、亚洲组3枚金牌。至北京残奥会前,她已在国内外大赛上获得8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叮叮当当的奖牌,是崔哲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有时候参加集训,她累得浑身酸痛,穿衣服都感觉困难。在8月19日的博客中,崔哲写到:“今天下午训练,累得我什么都不想干,这两天浑身都疼,穿衣服也疼。只想大哭一场,来发泄一下,可谁同情你的眼泪呢!我必须坚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也为了自己热爱的体育事业,多年来,崔哲总是咬咬牙坚持下来。      崔哲今年主要参加两个大型比赛,一个是7月份在内蒙举办的全国锦标赛,一个是11月在印度举办的世界轮椅运动会。在全国锦标赛上她又一次夺得40公斤级冠军。面对荣誉,崔哲不骄不躁,立即投入到备战世界轮椅运动会的急训之中,她8月1日至10月22日要参加山东省的集训,10月22日至11月22日开始参加国家队集训。崔哲说:“我现在状态挺好的,就等着迎接比赛了。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是枚金牌在等我!”10月22日,定陶县残联的赵广福告诉记者说:“崔哲赴印度的护照已经办好,马上给她邮寄过去。”      赵广福还介绍说,国家举重队中40公斤级运动员比较少,因此,有利于崔哲取得好成绩。崔哲也认同这个说法,她笑着说:“不是我水平高,而是对手水平差。”崔哲自信地说:“2012年伦敦残奥会,我一定会获得冠军。”                  薛飞:从菏泽“跑”向世界  

菏泽市体育风云人物志

  本报记者 韩奎桢      (人物档案)      薛飞,女,1989年8月8日出生,巨野县人,主要成绩有:2006年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女子5000米冠军;200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5000米冠军;2006年全国田径系列大奖赛郑州站女子5000米冠军;2006年多哈亚运会女子5000米冠军;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女子10000米冠军;2007年全国城市运动会女子5000米冠军;2009年全运会女子5000米冠军。      在菏泽市区三角花园西北角商业楼群的北面,是市体育运动学校。每天在那里忙碌的商户老板们多数都不知道,目前叱咤国际田径赛场的著名运动员,10月21日在济南将全运会5000米冠军收入囊中的菏泽籍小姑娘薛飞,就是在那里走向世界的。      10月21日,刚刚结束比赛的薛飞但对记者说:“能获得5000米的金牌我很高兴也很激动,我觉得这不意外,因为我感觉今天的比赛节奏很好,在后程我已经觉得金牌到手了。”目前,薛飞仍在济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力迎战全运会其他项目的比赛。为了不让她分心,记者没有直接找她采访,而是与她的启蒙教练、目前仍活跃着巨野县体育一线的董继战取得了联系。“全运会举行开幕式那天,她给我打了电话。我听她说话的语气,她准备的不错,如果发挥正常,在全运会上拿牌(金牌)应该问题不大。”听记者要采访薛飞的情况,董继战教练很有信心地说。      回忆起当年如何发现薛飞,董继战教练依然记忆犹新:“2001年的时候,当时我到巨野县人民路小学选拔人才,薛飞给我的印象是身材匀称,下肢力量比一般学生大。特别是从她的眼神里,我感觉这个小姑娘很倔强,是个练长跑的好材料。当时我就决定让她跟着练长跑。”      董继战是有名的“魔鬼教练”,他对学生的严格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当时除了薛飞,还有几个学生一块儿跟着我练。可能是除了训练我平时与他们沟通得少,平常他们也很少跟我说话。不过说实话,当时我对薛飞还是非常喜欢的。有一次,训练时我发现她没来,就让其他同学去喊她。没想到没把她喊来,也没说什么原因,我当时就火了。再次派人去喊,要求她无论如何都要参加训练。她虽然来了,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有多问,就开始了严格的训练。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她受了伤,她硬是带着伤进行了艰苦的训练。我了解情况后也非常心疼,不过我也没有找她,只是安排人帮她治伤。现在大家看她夺了很多冠军,非常风光,其实中长跑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现在的孩子,如果没有倔强的脾气,没有严格的训练,是很难出成绩的。”说起这些董继战由衷地感叹道。“当时薛飞他们几个队员心里可能恨我,现在应该都不恨了。他们经常给我打电话,奥运会时,薛飞就给我打了电话,希望我去北京。前几天,她又给我打电话。考虑到她当时正进行强化训练,怕她分心,我就没去。其实我也非常想去,看着自己的学生参加奥运会比赛,对每个教练来说都是非常荣幸的。何况我现在仍从事这项工作,能到现场看比赛,是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董继战说。      跟着董继战训练一年半后,与其他队员相比,薛飞的成绩明显突显出来。看到她确实有培养前途,董继战将薛飞送到市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训练,后来又把她送到北京,成绩突出的薛飞很快就进入北京石景山体校田径队。2004年,薛飞还到日本进行了训练。      2006年,年仅17岁的薛飞开始在全国、洲际大赛中崭露头角,并于当年取得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5000米冠军、全国田径系列大奖赛郑州站女子5000米冠军、多哈亚运会女子5000米冠军。薛飞这个“无名小卒”,也因此被称为2006年中国女子长跑进步最快、收获最丰的后起之秀。      薛飞的偶像是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王军霞在奥运会上夺冠的壮举,一直在激励着她。她曾表示,她以后要以王军霞为榜样,争取在以后的国际大赛上夺金牌、升国旗。董继战说:“以前每次大赛后,如果时间允许,她都回家住几天。不过时间非常短暂,有时三四天,有时只有一天。这次她在济南给我打电话说,全运会结束后,她准备回家多住几天,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责任编辑:正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