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能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 一方面,200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10万,新增了50万人,此外,2007年和2008年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用人需求大幅下降。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前景。2009年6-7月,青岛科技大学成教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86名大三学生在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技能培训。在这两个月的培训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而且在培训过程中,自身的职业素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为今后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技能培训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当大学生们来到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培训的方案。 首先是两个周的普车和钳工的实训,任务是每一个人做一个小锤子。普车重点是做锤把,钳工重点做的是锤头,最后是两者的轴孔配合。经过两个周后,当学生最后完成自己的工件时,都非常的兴奋。 然后是对他们进行分组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场地就在实训车间,一边理论教学,一边实践教学,让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6-7个项目的训练,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和操作。 “年轻正是做梦的年龄,人千万不能没有梦想。没有了梦想,就没有勇气。人可以不聪明,但要有耐心,吃苦是前提。通过技能培训,我学到很多的实践知识---。”一个同学在日后的总结写道。 二、技能培训让大学生们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扩大了他们的就业空间。 在对大学生的培训结束后,按照要求对他们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就会获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中级技能证书。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就为今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随着职业岗位的变化劳动者要“终身”接受教育和培训,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2004年7月1日劳动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等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已颁布300多个国家职业标准,有30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87个职业标准已全部制定完成。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时代的到来。 “本次技能培训的内容很现实,实践性强,能使原先粗线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不仅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就业面也被拓宽了。”一个同学在日后的总结中写道。 三、技能培训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注重安全教育 在工厂的生产中,安全是头等大事。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集体观看安全教育影片,集中学习安全教育手册等来完成第一堂课。在进入车间的之前,给学生讲解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工作服的穿戴、个人安全操作习惯等。 2.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培养职业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刚进入车间时,首先跟他们强调的是车间的卫生,自始至终应该注意保持车间的整洁,干净;车间内部物品的摆放应该合理,在使用完成后及时的放回原来的位置;、工件完成后应该及时的打扫设备和车间的卫生。其次,在保持卫生的同时,强调工作过程的严谨,细心,让学生养成安全操作、文明操作的好的习惯。 3.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但更是一个讲究合作的时代,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⑴值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共同把卫生打扫干净。 ⑵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零件的加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几个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他们相互合作,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零件。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经管类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67-03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各高职院校纷纷在校内、校外大力开拓和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完成实践教学。本文以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进行初步 探索。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需要 本校高职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备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类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通过实践教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技能训练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高达1∶1。校外的一些实习基地虽然能弥补校内室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其一是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以辅导;二是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三是技术含量密集程度不高。由此我们看到,仅依靠企业的实践条件和形式无法满足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急需一种设在校内以学生训练为主,又紧跟现代社会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的实验室,它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分析 从人才素质模型中可以分析得出,企业对人才的关注,不仅在其知识、技能、行为,而且还包括员工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是取得绩效的关键,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更加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要侧重学生素质培养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可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如基本的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社会知识、计算机使用能力,日常英语交流能力等,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某一职业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当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商业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基层的综合管理能力等。职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对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超市的实训体系架构 本校大学生超市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并按照中小型超市实际经营的校内实训场所,提供完全真实的岗位——理货员、收银员、防损员、出纳、会计、采购、区域组长、主管、店长。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较小,超市受场地的限制只能接收较少的学生全程参与超市的经营管理。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本校采取了两种形式来展开校内 实训。 1.阶梯式实训体系:即大学生超市在实训人员的管理上实行“三阶员工制”。即员工分三类:一是实训学员,以大一新生为主,在课堂学习之余完成超市相关经营活动的认知;二是兼职员工,大二学生在学习的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后,根据课程要求在超市完成相关专题实训项目,即在超市完成专业实践环节的学习;三是正式员工,实行8小时工作制,主要来自毕业班,相当于毕业前的“专职实习”。通过这种方式使超市在正常经营状况下,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阶段性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且兼顾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超市还长期聘请专业教师和业内人士对学员展开培训,使学生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通过种种措施,保证了超市内人员的连贯性,也保证了超市的正常运行。老员工带新员工,使每个实训学生都纳入到超市的经营体系中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提早进行角色转化。 2.项目式实训体系:超市根据本校经管院设置的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五个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的专题实训项目。例如市场营销专业,我们就设计了市场营销调研、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目标市场策略(市场定位)、企业产品策略确定、企业产品价格策略制定、企业分销策略分析、企业促销组合策略制定、营销管理、营销策划等多项实训项目。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我们则给在超市实习的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一是了解超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二是设计和绘制超市的组织结构;三是制定(修订)超市的岗位职责(工作分析方案的制定、调查收集岗位资料、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四是开展超市人员的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五是制订超市人员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的实施、总结);六是制订超市人员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实施、评估总结);七是做好超市人员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实施、总结);八是做好超市的薪酬管理(薪酬方案的制定、实施)。 (二)大学生超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分析了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打破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实习实训的坚冰,构建了运行有效的实训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1.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也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大学生超市这个“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经营型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氛围,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引领、校验发挥了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 超市建立以来,每个学生在上岗前都必须接受岗前培训,了解超市的筹建历史、经营理念,了解作为超市员工的职业精神和纪律要求,了解各岗位的职责,接受特定岗位的操作培训。在实习期间其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超市的“员工”,轮流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区域主管、采购、理货员、防损员、收银员等。他们履行特定的岗位职责,服务对象是到超市购物的广大师生员工。他们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亲身体验自身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给服务对象带来的不同满意度反映,不同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对工作造成的直接影响,遵守工作纪律和工作规程、各部门之间人员的协作对工作效果的意义,个人工作能力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等。经过“实习+实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理解了什么是责任、纪律、服务、诚信、团结协作、职业道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增强了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职业意识。 2.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地、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相关岗位往往涉及企业的机密,不少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习,即使接收了学生实习,也只能让学生做一些杂活,达不到实习的真正目的。而超市这个“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经营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真实企业经营管理氛围的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学生在超市可以开展经管类如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等各项专题实训+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并参与超市的管理工作,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超市的经营管理中,从而真正提高实践技能。 3.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由于高职教育及学生的特点,决定高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有着与一般高校不同的地方。我们将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的经营管理与学生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利用阶段式和项目式培训,引导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根据不同的专题实训+实习,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职业技能,逐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领悟学习真谛,达到学习迁移的 目的。 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融入社会所需的综合能力大致包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例如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学生在超市实习,其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将会有较大 提高。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超市实习过程中,学生为了较好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不仅需要与超市其他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必须与消费者有效沟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解答消费者的疑问,有的岗位还要经常与学院相关部门、校外供货商加强联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干”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2)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讲协作能力,就是要有共赢意识、沟通意识,要有团队意识、全局意识。一个企业正常运作,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学生超市具有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它的正常运作同样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学生在这里实习,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履行特定的岗位职责,只有每个角色团结协作,才能使大学生超市正常运作,否则就会给超市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学生在真真切切的事实面前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体会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杜绝个人英雄主义,增加协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3)培养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事业单位目标,提高效率,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人才都在合适他们的位置上人尽其才。学生在超市中,无论其角色是总经理,还是部门经理,或是一般员工,他们都必须独立完成岗位职责规定的工作任务,都涉及到如何利用或组织现有条件来完成工作任务的问题,他们通过工作实习和不断总结,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极大的增强。可以说,在大学期间,他们在超市的每个实习实训经历,都会为他们的求职简历重重地 加分。 (4)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超市正式“员工”实习和专题实训一般安排都在课余时间,他们完全跟其他同学一样要按时上课,课余时间到超市轮班,辛苦程度有所增加。另外,在超市实习直接面向消费者,工作出差错还会受到消费者的抱怨,工作协作不好,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转66页)(接68页)也会受到上司或同事的批评。能否经受得起实习的辛苦和受挫,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考验面前,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毅力。在超市的实习,学生经受住了一次心理的洗礼,他们在工作中学会承受辛苦,学会面对批评,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学会承认错误,学会改正错误,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 综上所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的指针。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的建设,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起着支撑作用。通过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的有效实施,引导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认识,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高职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工作岗位中明了自身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要求,积极主动积累和拓展职业知识与技能,完善自身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延辉,张传军.建立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校企联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吉利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全细珍,伍耿清.“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J].高教论坛,2011,(7). 一、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与素质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与创造性。针对这三大现实问题,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积极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并完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含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理论课程体系,完善以创业为导向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实行“一年级创业意识培养、二年级创业实践导向、三年级创业知识渗透、四年级创业平台搭建”等“四位一体”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一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目的。学生一进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如参加创业论坛、企业家传记阅读、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见习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2.二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进入二年级,实行由校内导师和外聘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含相应的实验及实践课)与此同时,按照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定期到创业实习基地实训。每位学生由一位校内导师和外聘校外导师共同指导,而每位导师(包括校内和外聘)指导的学生限制在10人左右。外聘校外导师从企业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部门和岗位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导师侧重于加强实践与所需的理论知识的交融及结合。 3.三年级主要是充实学生创业知识。在创业实习基地实训之后,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主干课。与此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训体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学习相应的专业选修课以及通识课,并辅以相应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能力,充实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 4.四年级主要是为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学校及学院筹资设立创业基金,资助创业设计大赛优胜者进行创业;开办校内创业园区,让有具体创业项目的学生免费入驻;建设校外创业基地,推荐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在企业的帮助下进行创业。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继续选修专业选修课及通识课。 (二)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实施“四位一体”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可概括为:以试点开始,积累经验,由点及面,循序渐进。首先,在一年级工商管理类专业中选拔成绩较好、创业意识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标准班级,以之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可在工商管理类某一专业所有班级再行试点,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可以在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全面实施。 (三)二年级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实训的考核 1.考核方法:学校制定学生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实训的计划、目标,并设置相应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由校内导师和外聘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考核方法。 2.考核内容:根据事先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外聘导师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及时间管理能力,校内导师主要考核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精神及其知识应用能力。 3.考核方式:采用学生书面总结、口头自述与校内导师提问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定期(以月为考核周期)对学生实训效果进行考核。学生根据每一阶段的实训计划、目标,提出自己实训中的心得体会及其困惑,校内导师据此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总结每一阶段的实训经验并解决学生相应的困惑,为三四年级的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外聘导师的考核成绩,确定学生的每一阶段创业实训成绩,给予创业实习实训学分。 二、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一)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先决因素。“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校内实践实训导师的引进与培养。首先请师德佳、业务强、育人有方、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融入优秀教学团队。其次,定期以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组织教师就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最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力求提高青年教师在钻研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演示和操作能力的专业实践技能。第三,加强对骨干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现有专业教师到创业第一线兼职或者直接参与创办企业实践。第四,通过导入培训和开展对外科技服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其适应课程改革及专业培养的要求。 二是,多渠道外聘实践实训导师。多渠道积极聘请各种类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担任学校学生实践实训导师,直接参与学生创业指导,甚至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或研究工作。不过需注意:首先,外聘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其次,定期举行外聘导师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研讨会,以提高实践实训导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第三,聘请各种类型企业的专业实践实训导师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业的针对性教育,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丰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业意识和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强调以创业冒险精神为核心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并结合新创企业特性与已有企业特征而形成基于创业导向的具体课程内容,在实现培育学生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创新交革等企业家能力的同时,教授学生应付不同实践需求的特定技能。其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思路为:基于”四位一体”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一年级打基础、培养创业意识,二三年级定专业及专业方向、提高创业技能、充实创业知识,四年级开展创业实践”的培养模式,根据“一般技能、商业技能和创业技能”三大模块来构建并完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旨在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

(三)实施创业导向的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实施创业导向的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创业实验环节的教学。在现有实验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强化创业实验(案例)教学。一方面注重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及主持形式的多样化。在案例教学中除由任课老师直接主持课堂讨论外,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邀请学生主持案例课堂讨论,或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主角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完成案例讨论。另一方面创立新型的案例讨论组织形式。如按照“个人完成案例书面作业——小组讨论——小组发言代表参加班集体讨论——讨论意见返回小组——讨论意见返回个人——案例讨论最终成果”的案例讨论组织形式。这样可大大增强学生创业的感性认识,极大地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进行自我创业设计。 其次,开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在创业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按照班级、学院、学校等三个层次,举行创业设计大赛,并在学院、学校分别设立创业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三层次获奖的同学。基本思路为:学生们以团队(3-5名同学)形式进行创业方案设计,由创业导师进行辅导,由企业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委团进行评审,最后由知名企业家对获评优秀的几个创业方案进行公开答辩与点评。具体做法是:首先以班为单位举行班级创业设计大赛,选出优胜团队参;其次,各个班级优胜获奖者代表各个班级参加学院创业设计大赛;最后,各个学院优胜获奖者代表各个学院参加学校创业设计大赛。 第三,举办具有特色的“创业论坛”。每年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在学院为在校大学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教育活动月”,与大学生们一起分享创业征途中的酸甜苦辣;向大学生们传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心得;为大学生们指点创业中的困惑迷津;评价大学生们创业方案的优劣得失;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 第四,加大力度建设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立足于本省市,面向全国,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四)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式、项目推演式、现场观摩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把学生吸引到创业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创业知识,通过体验提高创业能力。同时开放课堂,吸引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通过不同行业创业精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分享理论联系生产和社会实际的经验,拓展视野。 关键词 大学生电子竞赛;竞赛培训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92-02 1 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1997年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来,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国家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多项,山东省奖励若干。电子设计竞赛的举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电子竞赛为契机,完善当前竞赛培训课程体系,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完善竞赛培训体系 赛前选拔 首先,根据竞赛的时间,由学校教育处拟定竞赛通知,在全校二、三年级的电子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中进行选拔。首轮选拔由学生自行填写个人情况表并参加面试考核。该过程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并是否参与过类似科技活动或工程训练项目等方面。对于此次选拔未能通过的学生,根据个人时间与兴趣,也可参加暑期的课程培训,由此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也可为今后的竞赛提供后备力量。二次选拔在暑期课程培训后进行,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参加竞赛学生名单,并由学生每三人一组,根据个人专业特长自由组队,并上报组委会。 题目讲座培训 1)竞赛题目解析。培训之前要对历年竞赛题目进行解析、归纳。近几年的竞赛题目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通信类、测量类、控制类、电源类。细分的话则包含运动控制类题目,高精度、高速度的仪器制作类题目,电源制作类题目,射频收发系统类题目,信号采集类题目,信号放大类题目等。对于仪器制作类题目运用到的知识点有振荡器、滤波器、放大器、CPLD、TTL电路、单片机等;电源制作类题目运用到的知识点有A/D、D/A、DDS、稳压电路、单片机等;射频收发类题目包含调制解调电路、射频功放电路、滤波电路等;信号类题目包含运算放大电路、波形产生电路、滤波电路等。 2)完善培训课程。根据对竞赛题目的解析以及归纳所能运用到的知识点,建立竞赛课程培训体系。题目所涉及课程广泛,包含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设计、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测量技术、EDA等课程。根据所涉及课程及知识点开展专题讲座培训,主要包含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实训、FPGA系统设计与实训、PCB印制电路板设计开发培训、模拟电路设计实训、常用仪器仪表系统设计与实训、小车及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训、电源系统设计与实训,以及射频传输、SOPC、嵌入式及操作系统培训等相关专题。竞赛培训课程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以最新器件的功能应用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对最新知识、最新器件的获取能力。 实训项目模拟 以3人为一组队进行实训模拟,为竞赛作提前的检验。指导教师以历年竞赛题目为参考,给出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模拟。本队成员集中讨论,分工协作。 1)制定方案。首先根据题目和参考器件或芯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芯片以及器件的功能、使用方法,制定出相关方案。 2)制作PCB印制板电路。在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中,元器件布局和电路连接的布线是关键的两个环节。布局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后面的布线工作,而且对整个电路板的性能也有重要影响。要求元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布放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3)焊接、调试电路。调试电路是关键的环节,通过调试发现和纠正设计方案的不足和安装的不合理,然后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使电子电路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调试的方法首先是不通电检查,检查焊接的连线有没有“虚短虚断”,焊接器件的引脚有没有错误;接下来通电观察,观察电路有无异常现象,集成芯片有无发烫现象,如有异常应立即断电;然后进行静态调试,在不加入输入信号的情况下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各点的电位,观察直流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调试,在输入端加入合适信号,测量动态指标,如果发现不正常现象,分析原因,排除故障再进行调试。 4)撰写论文。论文的撰写应包含方案设计、电路设计、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等。方案设计是指对该题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提出选择方案的理由以及方案的优缺点。电路的设计主要指电路原理的叙述和主要参数的计算。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包含测试用的的仪器、测试的步骤和结果的记录。 3 注重学生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 1)培养创新能力。当前教育的方式多数是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大学生电子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竞赛过程中,面对难题要不断钻研、敢于克服、勇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也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践证明,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在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上要明显具有优势,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1]。 2)培养团队精神。在竞赛过程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注重与别人讨论和分享成果。优异成绩的取得靠的是队员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电子竞赛是一项团体的比赛,试题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各组成员内部必须充分交流、集思广益,才有可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佳绩[2]。 树立正确的参赛观 在竞赛中取得佳绩是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幸事,但参加竞赛的目的不是盲目追求奖项。国家举办电子竞赛旨在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有些学校一味追求奖项,以奖项来衡量教学,并以高额奖金作为激励,这与举办电子竞赛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参加电子竞赛来巩固课堂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而不以追求奖项为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参赛观,参与竞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知识结构,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讲,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是一种优势。 4 竞赛后工作总结 后备力量培养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面向学生的科技类活动日益增多,“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此外还有“山东省大学生电子竞赛”“嵌入式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赛事。每年在各项赛事如火如荼开展期间,学校需更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计划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推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验中心等实践教学区为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切实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场所。 加快资源共享 利用虚拟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将历年来学生参赛作品及项目论文等纳入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在日常学习、科研与教学中注意相关资料的积累,将科研课题和学生创新实验、创业训练项目进行汇总纳入题库,以备竞赛之前学生使用。将开设的培训课程及相关专题建立网络共享,带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以利于指导队伍建设 竞赛结束后总结分析,与兄弟院校间进行交流,借鉴汲取其他院校在竞赛培训中的经验。组织兄弟院校间的科研活动或专题讲座,了解不同的文化氛围,为科研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竞赛指导教师要在知识水平、实践经验、科研能力上实现自我提高[3],了解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及发展,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层面。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为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支优秀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韦文详,等.由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发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1-13,17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自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难将对社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例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与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可能影响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等。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另外,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为及时实现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择业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已不仅仅是学用一致了,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日渐减弱[1]。所以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会针对这两方面具体分析进行总结。 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的关联研究 首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及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则越来越淡化了。 其次,大学生兼职、实习的机会日益增多和透明,但岗位与其专业关联度很低,毕业生兼职、实习通道中,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 最后,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学非所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毕业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生活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总体上我国不是大学毕业生人数多而是适合人才市场的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少。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让毕业生很难实现大多数专业对口就业;历届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给应届毕业生以沉重的心理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成为理想;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也增加了难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2]。综合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间的关联研究 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目前我们的专业设置太窄,实践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低,同时也缺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灵活机制。只有继续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就业状况才会有所好转。 三、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分析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改原先的办学模式,力求创新,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他们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在教学上,狠抓日常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办学特色,在全校首创“客户定制”式的合作办学模式; 2.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等诸方面工作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次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得较优异的成绩; 5.创建一流的管理实验中心,下设金融工程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用友ERP实训室、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商业银行模拟实训室和商务谈判实训室等8个实验(实训)室。 6.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注重特色、分类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已成为省特色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6.98%,而签约率仅有15.79%。与其他院系相比,应用性强的专业普遍就业率及签约率都很高,纯学术型专业的就业率就偏低一些。而经济与管理学院所有的5个专业的就业率也是有高有低。与其专业性质有很深的直接关系,热门专业、特色专业及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率都很理想,也不乏就业率稍差的专业存在。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十分容易就业,但是变动比较大,所以一般签约的比较少;而像会计学专业,签约率就比市场营销的高。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结构虽很独特,但是为了使莘莘学子都能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一直不停地在创新、在改革。 四、针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两方面解决就业难状况的具体措施 1.将专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相结合。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各个学科专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反映了专业的科研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进行专业建设大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当在充分考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大专业以及相关领域应用技能教育内容介绍,教学计划中各门专业课程均应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践项目,将专业见习实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设为必修课程,使之成为专业就业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入学开始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低年级学习的时候就开始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的目标,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将来发展方向,按照学年进度安排适当的课程,逐步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能力锻炼[3]。 2.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实现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就是高校与企业以协议形式,确定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至少提前一年进行角色定位,高校按企业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强化企业的实用课程,以实现高校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各高校要在保持原有就业渠道的基础上,为解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和学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性的矛盾,应加快实施“就业基地化,实行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战略,进一步推动学校就业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市场的需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上,大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加强德育和诚信教育,广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德才兼并的高素质合格人才[4]。 4.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实际操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运作能力。传统的大学教育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对理论的运用关注较少,所以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较低,创新能力不够,以致许多企业发出人才难求的感叹,而大量大学生却是工作难求。这种局面暴露了在中国用人机制转型的情况下,教育与社会接轨存在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是国家按需分配,单位和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因而也不会出现人才的供求矛盾。但是,在今天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单位和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合适的人才或单位,对企业而言,它用人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找到给它带来最大利益的人才,那么对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就非常看重。 五、总结 解决就业问题,高校一方面不仅要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创新与改进,同时,大学毕业生也有必要改变“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青年人胸怀远大的就业理想,然而理想必须与现实契合,没有符合期望的工作宁可漂泊待业的行为,如今已显得不合时宜了。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倡导的是充分开发人的自身资源,为坚持高期望而流于无业恰是对自身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高校一些指导就业的专家提出“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思路,不失为明智之策[5]。大学生就业应先求稳定再问收入,在择业时不要拘泥于眼前的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得很长远。 参考文献: [1]杨春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分析.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01. [2]王永宁.关于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研究.教育与职业,35. [3]石晶瑜,白喜文,包常喜.浅谈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就业指导.2009,22(7). 关键词:职业沟通能力 沟通多样性 交流环境 沟通意图 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一个持续庞大的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思维敏捷、充满自信、精力旺盛、创造性强,但是他们情绪易波动,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不善于沟通交流。由于中国急剧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竞争空前加剧,大学生时刻都面临着外在和内在的矛盾冲突,使心理适应能力受到严峻挑战。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社会交际及处事能力,缺乏宽容、中庸心态,心理脆弱、感情冷漠,经不起摔打,遇事爱钻牛角尖,造成不必要的家庭和社会损失。往小处看,便是诸多学生不善处理与室友的关系,以致宿管员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您帮我换个宿舍吧!”向大处看,便是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经过调查分析,各种压力引起的自我沟通障碍、人际沟通障碍是他杀与自杀的主要原因。因此,由于大学生沟通障碍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使得我们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具有时代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1调查结果 爱因斯坦说:“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 中国的教育体系需要反省了,不光是高校要思考,高校的教师也需要思考,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作为一名职业沟通老师,我对学生做了一个关于沟通现状的调查。其中包括,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价,对沟通的社会性看法,如何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65%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难以处理简单的沟通难题;45%的同学为处理不好沟通问题而焦虑;近83%的学生选择以娱乐的内容为主与人进行网络聊天和互动;85%以上的同学认为与人沟通应该注意沟通的语气、表情和沟通内容;64%的同学会采用多了解信息充实自我、扩大交际圈和克服自身心里障碍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57%的同学感觉与异往很难,并且会脸红和结巴;25%的同学对自己的沟通能力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有信心;在大学宿舍里如有同学与大家生活习惯不协调,73%的同学会选择不与之沟通,听之任之;多数同学会感觉虽身处热闹的宿舍环境中,却感到很孤独,因为她们不愿意对室友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听她们交谈也是心不在焉。发生冲突后,有近30%的同学会选择和同学和好,但是在谁先说话的问题上坚持谁错谁先说话的同学所占比重较大。 分析不足:通过无记名调查问卷的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沟通能力欠缺,没有合适有效的方法弥补,害怕与人沟通,缺乏自信;虽知道怎样交流好,但是缺乏合适的训练的环境和有效的训练途径;在沟通中不愿意走出沟通有先后误区;多数同学在学生时代没有上过关于沟通的课程等等。 2解决问题本课题所用内容和方法 针对学生缺乏有效正式有计划的职业沟通训练,我采取了解学生需求的私下无记名征求意见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短时间被收集上来,根据学生的需求,我安排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训方法,争取做到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兴趣上,上的有收获,上的有进步。 我们使用的方法大概可以归为:情景设置为背景,实施照相留资料,实践感受记日记,制作投影做比照,朗读朗诵练胆量,自我介绍强面试,简历写好强自我,计划总结必须会。每次的活动安排规程可以概括为:主持有人,团队有分,说服赞美,参加有奖,全员投入,相互支持,资料保质,活动保量,层层训练,检查修改。其中少不了领导支持,准备充分,主持有序,课程保证。举例说明如下: 2.1好的沟通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分析法 主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一步:出示案例:纽约有一位威廉先生,经营一家最高级的面包公司。他想把自己的面包行销到纽约一家大饭店。于是,他一连四年都给该饭店的老板打电话,还去参加了该老板出席的社交聚会。他甚至在该饭店住了下来,以便成交这笔生意。但是,威廉的这些努力都是白费心机。那位老板很难接触,他根本就没把心思放在威廉的面包公司的产品上。威廉苦苦思索,最后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于是,他立即改变策略,去寻找那老板感兴趣的东西,以便投其所好攻克难关。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威廉发现这个老板是个叫做“美国旅馆招待者”组织的骨干会员,最近还被选为主席,对这个组织甚为热心。不论会员们在什么地方举行活动,他都一定到场,即使路途再远也并不影响他的出席。第二天,威廉再次见到这位老板时,开始大谈特谈“美国旅馆招待者”组织,这位老板马上做出令他吃惊的反应,当场滔滔不绝地跟威廉热情交待起来。当然,话题都是有关这个组织的。结束谈话时,威廉得到了一张该组织的会员证。在这次会面中威廉丝毫没提面包之事,但几天之后,那家饭店的厨师长就打来了电话,让威廉赶快把面包样品和价格表送过去。 第二步:分组讨论案例,自由发言并评价讨论结果; 第三步:鼓励发言者,让学生总结案例启示。 第四步:分析得出结论共享。沟通法宝:任何人在谈到自己感兴趣爱好的时候,都会情绪高涨,因而容易接近和打交道。 2.2帮助妈妈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案例讨论 主题: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一步:展示家教案例:王珂6岁的时候,妈妈送他一套珍贵的邮票作为生日礼物,希望培养王珂集邮的兴趣,也想让他养成珍惜别人礼物的好习惯。但是王珂用妈妈送的邮票,和小伙伴换了一套足球明星卡。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她认为孩子没有和自己商量,就把东西送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另外,妈妈也觉得王珂换来的东西的价值不如邮票的价值大。妈妈非要让王珂去和小伙伴换回来,这种做法让王珂感到很羞愧。王珂觉得妈妈一点也不尊重自己。 第二步: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如果我是妈妈,应该怎么做? 第三步:讨论总结,记录心得,指导实践: 例如,妈妈尊重孩子的表现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爱好;尊重孩子的看法,对于孩子的意见妈妈要耐心地倾听,如果合理,要积极采纳;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干涉孩子正常的交友,信任自己的孩子等。 (3)语言沟通的多样性体现,情景模拟训练法(简化例子) (4)社交能力与性格,社会人该不该要面子辩论法(简化例子) 3训练效果评估案例展示 经过一学期紧锣密鼓的实际训练,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有很大的转变,在她们的日记或总结中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下面列举一些案例: 4评估感想 *帆:朗读实训让我们张开了嘴,简历实训让我们握紧了笔,演讲实训让我们敞开了心……一次比一次沉稳,我的心理素质有所提升,为我将来登上更大的舞台,面对更多的人时有所准备。 *智慧:每次上台前,都要充分准备,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紧张感。如果自己紧张时,可以闭上眼睛,心理暗示自己,脱离周围的环境,这样会有效果。实训带给我们的是每一次小小的经验,准备好实训就是为自己的今后做准备。 *晓婷:通过一次次的实训,让我从第一次的不敢看大家,只想尽快下台,到后来的敢用眼神与大家交流,可以从容淡定的面对实训,我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了。 *恺若:眼看这学期就要结束了,职业沟通课程也接近尾声了,我不能不说,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为自己以后的工作之路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让我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要虚心向大家学习,注重礼仪礼貌,这些真的也很重要。 5后记 针对学生职业沟通方面的需求,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训练过程中加入社会实践主题讨论,或与接近实践的模拟实训,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提升的效果比传统的讲解式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实践效果评估也强力证明了这一点。 实训实践旨在沟通多样性、语言礼仪体态、语言交流环境等语用能力方面的实践探索,解决了大学生综合沟通能力实践不足的现状,使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中拥有一份自信,拥有了一份最基本的社交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cn/kerry12良好沟通案例-找出客户的兴趣所在; [2].cn/edu/尊重是沟通的起点;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找不到理想的职位,用人单位却反应说“找不到适合的财务管理人员”,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或称“就业力低下”,接下来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低下的具体表现: (一)财务管理基本能力不扎实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掌握凭证填制、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熟悉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和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财务管理的原理与基本方法;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成本管理学的原理与基本方法。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财务岗位上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未来求职的坚实基础,根基不稳,后患无穷。而我们的大学生实际表现恰好与市场需求不符,存在不熟悉财务基本知识,不能熟悉掌握基本技能以及不清楚业务流程等问题,正是这些因素使他们失去了成为一名称职的财务人员的资格,缺乏本该具备的大学生就业力。 (二)财务管理核心能力匮乏财务管理核心能力包括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项目评估分析能力、公司理财能力、金融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以学习能力为基础,而且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的大学生正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导致上述财务管理核心能力的匮乏,缺乏积极社会实践的意识与行动力,不主动接触企业接触社会,如何能够熟悉并掌握金融市场的运作,如何能够拥有金融产品分析能力,进而也不会提高金融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不亲身去实践,学以致用,导致缺乏实践能力和互动能力,动手能力差,会计电算化软件不会操作,不能对企事业单位、不同行业会计实务进行处理。财务管理核心能力的匮乏,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力的首要因素。 (三)通用技能不完备通用技能,也称可迁移技能,就是大学生所能做的事。这些技能可以随着职位的变换而迁移。如: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之外得到发展,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依靠的技能。在众多的通用技能中,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可迁移技能包括数字敏感度及数字分析处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总是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缺东少西,不是只具备其中的两三种能力,就是缺少必备技能中的某一两种能力,总之,能达到完全具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可迁移技能的人数少之又少,所以用人单位招聘时在众多的应届毕业生中想找到合适的财务人员是艰难的。 二、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 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低下的原因,既有政府、社会、家庭、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也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着重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深入剖析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具体途径。 (一)优化高校课程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从高校课程设置入手,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水平是根本举措,课程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普遍就业力低下的根本原因。现行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符,注重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轻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分数,轻视动手操作能力。高校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结合经济发展的走势,以前瞻性的思维构建课程体系;适度降低基础理论课程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多开设选修课、通识教育课、人文素养培养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要有专职教师和专门经费支持,保障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想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水平,光靠专业课和公共课程的授课与指导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设提升就业力的系列课程。比如,针对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可以开设择业环境认知与自身职业优势发掘、形象管理艺术、情景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专场、面试艺术、面试策略与技巧、简历制作与投递、财务管理OFFICE技能应用、行政办公OFFICE技能应用等系列课程;针对要报考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开设申论写作技巧、时事政治解读、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答题思路、公共基础讲解、公务员面试指南、公务员经验交流分享等系列课程;针对要去外企工作的学生,可以开设外企面试自我介绍、外企面试常见问题、书写英文简历、英文面试技巧等系列课程。除了开设系列课程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求职需求开展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培训项目,比如企业新晋员工职业化训练、银行信贷管理培训项目、银行客户经理培训项目、小额贷款培训项目、银行柜面人员培训项目、企业财务管理培训项目等。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搭建综合实训平台搭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新举措,综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解决了大学生学年实习的困难,使学年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综合实训平台以虚拟商业运行环境为背景,建立若干个核心供应链企业、金融服务机构、政府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设置仿真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及对应的若干职位,设计涉及税务登记、投资融资、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应的业务流程,让大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平台的实际操作,掌握企业运营模式,认识和了解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掌控业务办理的程序,通过执行具体工作任务初步了解自我和职业,为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打好前期的基础,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择业和创业积累经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须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超强的创新能力,通过综合实训平台大学生的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将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仿真企业,按照实际业务流程和规则,集中进行仿真演练,参与仿真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机构多项决策,处理仿真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机构错综复杂的业务,经历基本业务流程和环节,亲自撰写业务文书,编制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所有的工作都是真实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缩影,工作中他们要遵守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各个部门和人员间要充分地沟通、密切地合作、友好地协商才能完成任务,这一切都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具体体现。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是否有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直接影响到其毕业时的就业力水平,影响到未来的毕业选择。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入学时就开始,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凭借个人的喜好和经验是很难达到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内容与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和年龄息息相关,因此从大学一年级起大学生就应该思考自己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去向是什么,是想去企事业单位做个财务人员,还是想去会计、审计、税务等事务所工作;是想考公务员,还是想考研;是想出国留学,还是想自主创业。选定了去向,就应该努力培养职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思考大学期间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要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应该参加哪些社会实践活动,自己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而不是机械地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building surveying is a strong practical, integrated,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ourse training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explore better building surveying training mode. 关键词: 建筑测量;教学赛证一体化;实训教学 Key words: building surveying;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mpetition certificate;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71-02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而建筑测量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突出对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实训环节,做好实训与理论的良好融合。 1 目前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不足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在这两年招生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专业教师就严重不足。从09年的两个专业各一个班到11年两个专业共8个班的过程中,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一直由两名教师承担,同时还肩负着其他课程。此外,学校目前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同时承担理论以及实践的教学。这样就给实践教学的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 1.2 实训建设滞后 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以及前几年招生数较少,测量仪器设备没能及时跟上。往往要十名同学一组,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没有充分的动手时间。有的学生主动性不够,更不会主动去联系。此外,小组多了以后教师在练习指导时不能照顾全体,不能及时地解答或指出相应的问题。 1.3 实训课时不足 目前,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5课时,在这个课时里要完成理论教学以及课堂实训。此外,再加一周的集中实训。而目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全站仪、GPS等仪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如果仅仅讲解水准仪、经纬仪、钢尺量距等内容会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脱离实际。因此,必须加入这些内容,而加入后课时又显不足。 2 设计实训教学项目 2.1 实训特点 实训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该目的就需要对原有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改革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即:“教室上课+课后实践”的模式。该模式就是将理论部分在教室里集中讲解,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个简单的了解,讲完以后对需要动手的操作技能练习,再将学生集中到实训场地练习;由于期间隔了一段时间,学生有没有课后主动复习、课前先预习的习惯,学生到实训场地一无所知。这样教师又要重新讲解测量仪器的结构和示范仪器的操作,而且这一次在实训场地上课,很多学生都没办法精神再集中,因为不管是仪器结构讲解,还是教师操作示范的话,只有站在前面几排的同学听的清楚,后面的同学由于环境的嘈杂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解过程和内容;而且在实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分布较散,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都能够辅导到位[2]。 2.2 基于工作过程来选取教学内容 在实训时间有限,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实训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实训中删除一些脱离工作过程的内容,如地形图的测绘。从而确定实训的项目。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训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训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时差”,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衔接,实现实训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对接,以达到人才 “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3]。实训内容设计见表1。 3 合理设计考核制度 3.1 引入实训比赛制度 为更好地满足实训教学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构建相对科学的实训评价体系,改革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必要的。以往的测量实训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及个人的实训报告成绩组成。而实训报告在课后存在大量抄袭现象,即体现不出学生的心得,教师也无法从中获得学生的想法。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中形成你超我赶的学习氛围,我们根据时间和教学需要,引入比赛制度,将水准测量以及全站仪使用列为考核内容。每位学生在实训结束时考核水准测量以及全站仪。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个项目的测量以及内业计算的结果加上平时出勤、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将考核分为4部分进行,评价标准以五等测量员考核要求为依据。各评判指标权重见表2。 3.2 推行考证制度 将考取测量员证作为学生毕业的前提条件。在“双证书”制度下,除了学校规定的英语等级证书外,学生必须要拿到一张专业技能证书。因此,我们把测量证作为双证书中的一张证。考证由江苏省测绘局的相关职能部门实施。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鼓励成绩优秀学生报考四级测量工证,其他同学报考五级测量工证。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的动力及积极性,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3.3 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 积极利用学校的鼓励政策成立测量兴趣小组,在学生二年级上半学期选择对测量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并且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利用课后及休息日在学校内进行测量练习。练习的时间固定为每周两次,在这两次中都有教师布置任务,其他时间学生有练习需要填写相关申请表同意后到实训室领取仪器设备。这样可以增加大量的练习时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这些学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实行小组考核的成员连坐制迫使优生必须辅导差生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辅导教师组织小组开展讨论技小组和个人分别写出实训总结[4]。 3.4 合理编写实训教材 依据江苏省大学生测量技能大赛、测量工证的项目、对施工单位进行调研以及学校实际编写实训教材。 4 小结 建筑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要不断努力探索、创新以及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沈杰.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建设思考[J].今日财富,2011(11).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系统性、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应该主动强化创新理念和协同思路,积极联合校内外的新力量,有效聚集创业教育要素和各类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新平台。在合作主义和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以合作主义与协同创新的新视角谋划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创业教育中,实现以高校为主导,以教学为主线;在创业实训中,实现以企业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在创业实践中,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线。通过彼此的合作与协同,发挥各方优势,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人力资本的增加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增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 关键词] 合作主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86?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的结构优化。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不仅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力源,也是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大学生参与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通过自己创办的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的原因,在创业教育涉及到的理念、课程建设、师资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还不完善,对外开放性还没有形成较好的合作与协同机制。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系统性、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仅仅是依靠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开设几场讲座或者是开展几次创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的发展学科,其本身具有多学科性、综合性、经验性等特征。从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创业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多为经验性的总结或是比较、借鉴研究,鲜有运用学科理论来开展创业教育的文章。在我国创业教育启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善用多学科理论,多视角审视、分析、研究本体,总结发展规律,深化对学科的理解,深化创业教育科学化和理论化水平日益迫切,需要有科学的理念指导创业教育实践。面对这一实际,本文在合作主义与协同创新的视角下积极探索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对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理论基础 合作主义的力量起源于欧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合作主义运用到不同学科进行理论分析,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和实践价值。同时,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对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注重高校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合作主义与协同创新的理论对于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给本文援用合作主义和协同创新理论进行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预设。 (一)合作主义理论 合作主义(Corporatism,又被称作法团主义、社团主义和组合主义)发源于近代欧洲斯堪地纳维亚地区,倡导的是和谐一致的社会秩序,强调国家中心和公共权威,而分层的组织化功能团体是中介,协调国际与社会关系并参与政策执行[1]。尽管目前对合作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表述,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对其理解基本也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合作主义者试图建立的是“一种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类型,它的作用是将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利益联合到国家的决策结构中”[2]。合作主义在现代更多地被认为是“三方伙伴主义”,它是现代社会中为缓解劳资冲突而形成的,是一种基于国家、资本、劳工的利益调和的解决方式,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通过不同利益组织之间的协商形成制度化合作[3]。 以上可以看出,合作主义的目的就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通过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之间的协商、妥协,将不同群体的之间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整合起来,从而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各主体利益关系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3]。本文基于这种合作的理念,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和创业大学生个人等主体在内创业教育合作新模式。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是指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齐心协力的合作与配合,达到系统整体间最大的合力,从而产生大于各个系统之和的协同效应。协同的本质是打破各系统之间的变现和屏障,把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和信息环境等因素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1+1>2”的协同效应[4]。关于协同创新方面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他认为在一个大的整体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会出现自动相互适应调节或是利用外部条件,产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关系,从而达到协同效应[5]。可以看出,协同创新是一个合作平台。这个平台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各种资源的共享建立的协调、合作的新系统,这个平台在运作过程中体现了多角色参与和目的性相同的特点[6]。2012 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这个计划中对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协同创新的理念,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多层面和系统性,符合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7]。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的意愿,除了高校之外,其他利益个体创业教育的目的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外在性。根据我国高校当前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合作主义和协同创新的理念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新的机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主动强化创新理念和协同思路,积极联合校内外的新力量,有效聚集创业教育要素和各类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新平台,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凸显合作与协同的新优势。 二、合作与协同理论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谋划顶层设计是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的保障。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示范性和引导性的特点。合作与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同,多方参与,使其表现出了多角色、立体化、开放性的特质,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在于:一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理念相通,目标一致,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如果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良好的共同理念,缺乏共同的目标,各怀心思,拉郎而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协同与合作,最终结果也只能是浪费时间,无果而终。在这一点上,合作与协同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各主体之间目标是明确的,一致的,这也是该模式取得成功的前提;二是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创业教育资源。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社会支持方面还不够完善,高校要打破自己关起门来办教育的局面,创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积极吸收社会各类资源,有效借助政府、企事业单位、科创园区等在内的人、财、物资源,助力大学生成功创业;三是注重优势互补,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合作与协同理论下的创业教育方式能使各主体方利益实现最大化,也使得大学生创业模式由个人“单枪匹马式”创业变为多方参与,协同作战的方式,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各方优势。从而潜移默化的实现社会人力资本的增加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增强,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创业教育参与主体之间长期存在着目标不一致、缺乏沟通、资源浪费等问题。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要深入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从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实践等全方位一体化着手,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合作与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就是要从简单地授课向积极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转变。通过观念、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强高校、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发挥地方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风险公司等作用,真正将高校办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变为校内外协同办创业教育的理念。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既需要有横向之间的相互合作,又需要纵向各方之间的协同。最大的难点在于合理地整合与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创业资源,有效地发挥好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团体的作用,把创业教育效益最大化,而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建立一套使各方相互合作、协同促进的创业教育体系,达到稳定有序的合作协同创新体(见图1)。结合本人参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认为合作与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高校为主导,教学为主线,加强创业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要制定一套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把大学生创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加强研究。围绕创业教育目标任务,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设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并着重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训练,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质疑,提倡独立思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学校的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促进专业学科与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自主选择创业教育知识的空间。 创业教育中要体现出教学主线,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和教育背景量身定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好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发挥好科研教学优势,建立校内外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投入。支持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通过开展一些创业讲座、知名企业家讲堂、创业网络大赛等形式,深化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发挥好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软件加强对创业政策的宣讲和解读,使每一位毕业生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并用足、用好创业政策。此外,高校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建立校内外协同合作的多元化师资队伍,积极聘请优秀企业家、优秀校友和优秀创业者为学校开设创业讲座,为大学生传授创业实践经验,弥补校内创业师资创业经验不足的缺陷,使他们成为学校创业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企业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强化创业实训 高校在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同时,更要合理地借助校外资源力量,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中,企业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相应的创业实践经验和企业管理技能,很多大学生在成果开发与转化等方面能力不足。因此,高校有必要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同企业实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有效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通过开展创业竞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机遇和舞台。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协同校外合作单位,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积极搭建一批诸如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集市等类型的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训锻炼,为大学链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提供重要的枢纽,使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成为大学生创业课堂的延伸。通过与校内外单位的协同合作,让各类实训平台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多方协作、制定适应性政策、创业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创业大学生也只有通过在企业和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训中才能够较快适应和了解创业行业的工作性质,真正认识到自身在创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是否选择创业提供最为客观和直接的参考依据。 (三)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线,服务创业实践 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只有政府部门通过整合各个行政部门的资源,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给予各类政策保障,高校创业教育才会释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也就是大学生创办企业投资创业时,大学生创业门槛高、手续多、贷款难是大学生创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在加大对大学生创办企业重视力度的同时,更要在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各项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从政策上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参与创业实践。要加大创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在创业经营、融资、税务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对大学生创办企业“开小灶”,为大学生创业松绑。 政府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对大学生创业的片面认识,支持高校实施教育综合改革,鼓励高校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引导一批高校积极构建创业型大学,实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与组织转型的协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主体的责任,加强政府与学校的合作,保障校企合作项目和产学研项目顺利进行。 (四)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为主线,鼓励创新创业 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和创业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创业者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才能够获得创业成功。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所说,志趣驱动是大学生创业的本质。如果创业的学生自己都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创业成功的意志和信念,或是缺乏对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好的创业愿望也实现不了,而高校、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任何努力都可能是白费功夫。因此,成功的创业不仅需要科学教育体系,更需要创业者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为之努力拼搏。高校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学籍管理等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之中,通过积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和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度等,点燃他们的创业激情。高校要积极实施弹性学分制、放宽学生休学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制度。 大学生要在接受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的同时,自身更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化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创业能力,为成功创业打牢基础。 一、首先?在青年团员开展“学习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的教育。通过团总支的团课、团会,使全体团员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学习雷锋的光辉事迹,学习雷锋在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遇到困难,不认输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学习使雷锋精神在学生们心中重新焕发光彩。 二、利用板报等宣传阵地号召团员青年,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弘扬“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志愿者精神。 三、活动安排得当。团委在制定学雷锋工作思路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活动的可行性。以不影响学生学习,保证学生安全为前提下,活动形式和方法适合大学生、贴近社会,注重实效,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受益。 活动一?组织青年志愿者在校内开展帮扶活动。在学习上,开展“一帮一”小组成绩好的同学帮助较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上,开展“结对子”活动,帮助由于某些原因而生活不方便的同学。 活动二?3月7日下午,我院同学们在团总支的倡议下,放下休息时间积极的参加到清扫卫生的行列中,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汽车分会会长吴志兵的带领下,我院50余名青年志愿者来到了汽车实训中心进行对实训设施的清扫。本次活动积极有序,有一部分人打扫卫生,一部分拿着拖把在后面拖地,剩下的同学们擦拭实训设施,大家都干的热火朝天,从脸上的汗水和脸上洋溢着的表情看出,同学们为了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风貌在积极得做着贡献,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而做出的努力,辛勤的汗水播撒在这面大地上,让中华美德留在人们心中。 活动三?各班组织学生在学校道路进行“减少白色污染?还我绿色家园”活动有的擦洗灯柱,有的擦座椅,有的擦标示牌,更多的同学则在捡抬白色垃圾。他们不怕脏、不怕累,能为学校环境保护做一点贡献,他们觉的非常光荣。 活动四?学院组织老师、学生、 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受到了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 最后活动总结如下: 1、准备充分。学校团委考虑全面,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可行方案。 2、纪律严格。为了保证活动圆满成功,每次活动都有严格的纪律,学生都按班级分成小分队,便于管理、有利于安全。 3、及时总结表彰。每次活动结束及时总结,对表现出色的志愿行进行表彰,对稍差的班级和个人及进沟通交流。 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都结束了,但学雷锋的活动并未结束,我院团总支继续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之坚持经常。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争取做到更好。在这些活动中班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学习雷锋的积极分子和优秀班干部他们都为班上的同学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也把雷锋精神深深印在我们心中。我们希望在以后的日子中同学们也能够继续发扬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这颗种子深深埋在了各自心中,时刻用实际行动去哺育它让它生根发芽。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