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记者 戴丽丽)10月21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该报告分析了中国2014-2015年留学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化趋势、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型国家留学趋势、创业教育留学、低龄留学、来华留学等均成为本报告的关注重点。
该系列蓝皮书丛书副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对报告进行了介绍和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执行院长蔡继辉,蓝皮书丛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王辉耀博士,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孔捷,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周成刚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014年底,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并重已经成为留学工作的重要理念。2015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的统战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到留学工作,指出“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短短半年时间,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留学工作做出两次如此重要的指示,说明新时期我国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中国企业将更多地到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既熟悉当地情况,又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极为短缺。互派留学生无疑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的双向往来,尤其是加强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势在必行。
新形势下,为反映我国留学发展的最新情况和特点,分析我国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组织编写了《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本报告研究了中国2015年留学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留学目的地多样化、与中方经济交往活跃的国家受到重视、低龄留学加剧、我国留学生所面临诚信问题和退学危机等问题,还就缩小“留学赤字”、提升中国留学软实力、加快发展来华留学及开发“留学红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要点如下:
(一) 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化趋势明显,区域内国家互派留学生,通过合作办学、互选学分等增强吸引力;
(二) 一带一路”沿线与中国经济交往活跃的国家逐渐受到中国留学生重视,建议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
(三) 中等收入国家成为留学主要生源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也逐渐成为国际留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
(四) 中国留学生专业选择呈现新特点:商科降温,国际关系等专业渐热;
(五) 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持续增加,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质量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
(六) 中美留学单向流动趋势明显, 建议加大力度发展来华留学,突破政策挖掘国际“人才红利”;
(七) 中国低龄留学现象加剧导致国内高校优秀生源流失,建议推进高校国际化的战略,鼓励高校面向全世界招生;
(八) 中国留学生面临诚信危机,亟待加强法律意识和知识的培养;
(九) 海外留学创业教育需求明显,建议发展中外合作创业教育,大力培育创业型国际化人才;
(十) 全国合法留学机构数量有所下降,留学中介市场分散,缺乏引领型企业。
王辉耀博士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出国留学工作与来华留学工作所创造的“人才红利”将与“改革红利”一道,助推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对于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希望通过CCG持续的研究和推动,为促进我国海外留学和来华留学健康发展、加强我国国际人才的培养、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贡献一份力量。
据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自2012年起已连续四年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形成留学研究领域权威的报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CCG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成立于2008年,目前拥有80余名全职研究和工作人员的国际化团队,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社会智库前三甲。CCG每年出版10部左右研究著作,在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每年出版《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报告》、《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等多部有影响力的蓝皮书,奠定了其在人才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部分要点
(一) 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化趋势明显,欧共体、东盟已在建设区域内的高等教育空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全球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更为明显;留学目的国和来源国格局均有所改变,新兴国家成为热门留学目的国,中等收入国家成为留学主要生源国;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化趋势明显,欧共体、东盟积极建设高等教育市场。
1. 全球留学人数持续增加,留学目的地多样化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全球学生的跨国流动程度进一步加大,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较为明显。以全球八大留学目的国为例,2013~2014年,在美国、英国、中国等八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为2921141人,比2012~2013年增长了4.7%。其中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达886052人,同比增长8.1%;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也实现了8.6%的增长,达356499人;德国和加拿大的人数增长也非常明显,分别达6.4%和10.6%;英国和日本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英国的国际留学生人数从488380人减至481050人,降幅为1.5%,日本的国际留学生人数也减少了2237人。而据统计,2013~2014财年,新西兰的国际留学生人数为至73510人,比上一财年增长了14.4%。其他留学热门国家,如韩国,国际留学生人数也从2013年的81871人增长至84801人,增幅为3.58%。总体而言,全球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跨国流动速度明显加快。
CCG还发现,随着国际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和选择的多元化,全球留学目的地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来看,2001年与2014年八大留学目的国所接收的国际留学生比例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基本保持在65%左右,但具体的国家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动。虽然OECD国家仍为主要的留学目的地,但全球前八大留学目的国正从传统的欧美国家逐渐分散至欧美和亚太地区。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留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这些现象表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新兴留学国家和热门留学区域中心正在越来越受国际留学生的欢迎,特别是本区域内其他国家留学生。
2001-2014年八大留学目的国的变化情况
单位:%
2. 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化趋势明显
CCG《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的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区域化已成为一个显著特点。世界范围内,两大区域已经在建设区域内的高等教育空间。欧共体的高等教育区的建设—Erasmus Mundus计划,已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在欧洲经济情况不乐观的大环境下,实习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更容易引起各类学生群体的关注。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随着东盟一体化的进程,东盟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一体化也越来越被重视,推出“Common Space of Higher Education”计划。东盟高等教育已有“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东盟大学网络(AUN)”、“东盟教育保障组织(AQAN)”等机构或组织。而根据AQAN的报告,东盟国家目前正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协调:一是构建统一的教育框架,在东盟区域范围内实现基本一致的课程体系;就区域认证问题,对东盟范围内的大学、学院等教育机构给予评估并授权认证;三是提高教育质量。东盟范围内正在筹建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对高等教育一体化进行质量保障。
(二) 中等收入国家成主要留学生源国
CCG《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等收入国家逐渐成为主要的留学生源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2000年至2012年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国中,增长最快的主要是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中高收入国家。2012年,中高收入国家的出国留学人数达到142万人,与2000年的54万人相比,增长率高达160.9%。其次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低收入国家,留学人数从2000年的34万人增长至2012年的75万人,实现了120.6%的增长。相比之下,高收入的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的留学人数输出相对稳定,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下(见图1)。
出国留学人数在不同收入经济体中的表现
针对中等收入国家成为留学主要生源国的原因,蓝皮书副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中高收入国家和以印度为代表的中低收入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教育上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高等教育。这也导致越来越多中等收入国家的学生选择去发达的欧美国家接受高等教育。而高收入国家学生流动率较低,主要因为高收入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对发达,但人口基数比中等和低等收入国家要少,
因此学生流动规模相对稳定,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较慢。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总报告p1-30,39-4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三) 一带一路”沿线与中国经济交往活跃的国家逐渐受到中国留学生重视,建议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
1. 中国留学目的国主要以英语国家为主,但“一带一路”沿线等与中国有经济交往活跃的国家逐渐受到重视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目前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国仍是英语国家,但与中国有活跃经济交往的国家逐渐受到重视,未来将可能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对2012-2014年主要留学接收国中国留学生人数的统计,目前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国仍是北美和英联邦等英语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公布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日本、韩国、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平缓增加,而法国和新西兰留学人数略有减少。从近五年对本科毕业生留学的调研来看,赴美国、加拿大、英国留学的学生占比在2014届有较大的减幅,从前四届的55%左右降到40.7%,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占比从前四届的24%以上下降至17.3%;赴美国、加拿大留学的学生占比从2013届的31.4%降到23.4%。而赴日本、韩国、德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留学的比例均有较大提升。
2012-2014年中国在各主要留学国家的留学生人数
单位:万人
CCG《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随着“中国-拉共体论坛”、“一带一路”的提出、APEC举行及中澳自贸协定签订等经贸大事的发生,与中国有较为活跃的经济交往的国家将成为留学生关注的目的地。根据CCG的观察,“中国-拉共体论坛”成立后,市场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全球共有4亿人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而在美国有600万人、法国有200万人、德国有50万人学西班牙语。中国学习西班牙语者不足2.5万人,远不能满足经贸交往对西班牙语言人才的需求,由此相关国家留学生也将成为重要人才。
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也将会成为核心稀缺人才,也将刺激中国留学生向相关国家分散。重点国家如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对留学生所采取的优惠措施对中国留学生有着明显的吸引力。此外,部分非英文国家出台各种措施,吸引留学生,也将促进中国留学生进一步从英语国家分流。如从2014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16个联邦州将全面取消收取学费,仅萨克森州还在收取每学期不超过500欧元的学费。日本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明治大学等30多所名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全英文授课(G30)课程。
2. 建议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着重指出,一带一路”沿线与中国经济交往活跃的国家逐渐受到中国留学生重视,CCG建议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
随着“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推进,中国社会面临着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国际化的人才无疑成了转型能否成功地关键要素之一。而“一带一路”、亚投行所涉及的区域对中国诸多企业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地区,没有大量的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很难推动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表示,从全球跨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落地国企业用人还是以当地人才为主,因此,培养熟悉、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而人才培养方面,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好分布在134个国家的495所孔子学院,依托他们培养起来的数百万亲近中国文化的学员和已经打造好的文化交流基础,加强来华留学,并且从孔子学院学员、来华留学人才中,培养和挑选“一带一路”所需国际化和本土化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相应国家中国海外留学生和孔子学院培养起来的数万名中方院长及外方院长,为我国未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解决国际人才缺口问题。
王辉耀博士认为,加强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重要载体,而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大留学教育的投入,将成为培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所需国际人才的重要抓手。
(四) 中国留学生专业选择:商科降温,国际关系等有所上升
1.FAME专业和STEM专业最受青睐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撰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FAME专业(金融、会计、管理、经济)和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最受国际留学生的欢迎。主要因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薪资丰厚。尤其是商科专业,近十年来一直是大部分国际留学生的首选。但根据QS在2013年的调查报告表明,相比于2009年,国际留学生对商科专业的偏好有多下降,减少了近9%,而其他如STEM专业,国际关系等却都有所上升。究其原因,主要受就业情况的影响。
国际留学生专业偏好的变化
在英美两国的毕业生十大高薪专业排行榜中,前十名几乎都是STEM专业。尤其是工程学,包括化学工程、能源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航天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在入行时拿到的年薪远远超过其他专业。
毕业生十大高薪专业排行榜
单位:英镑,美元
研究发现,就读STEM专业的国际留学生有85%来自亚洲。其中从印度赴美的留学生中,有80%的学生选择STEM专业,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商科等其他专业的学生比例;伊朗的国际留学生也主要就读STEM专业,比例高达77%;尼泊尔的国际留学生对STEM专业也非常热衷,约61%的留学生选择STEM专业。相比之下,中国、沙特、韩国等地的留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相对更多样化。
主要的STEM专业留学生来源国及相应的比例
单位:%
2.中国留学生专业以商科、理工科为主,商科有所降温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撰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留学生专业以商科、理工科为主,商科有所降温。
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专业分布统计结果来看,中国留学生的专业分布以商科、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主。人数较多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22.19%)、工程技术(15.66%)、数学与计算机科学(8.57%)、社会科学(8.04%)、医学(7.62%)、生命科学(6.66%)、艺术与应用艺术(5.66%)。
2014年美、英、加的中国留学生专业分布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学习工商管理的留学生不断下降,占全体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从2010届的45.1%下降到25.5%,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选择工程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与科学技术的学生比例在增加。2014届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近半数(48.6%)的学生选择就读STEM类专业。
2010-2014届本科毕业生留学的主要研究生专业类分布
单位:%
根据以上数据,工商管理、工程科学仍是最主要的热门专业。近些年,选择工商管理的学生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而STEM领域专业的热潮持续高涨,这与主要留学国家针对STEM类专业学生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如移民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吸引STEM类专业学生有较大影响力。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 No.4》总报告p10-12、p18-1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五) 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持续增加,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质量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
1. 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双向增加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同比增长了11.09%;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351.84万人次。从2000年到2014年,15年间中国留学人员人数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接近22%。其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年的增长率也经历了微妙的变化。比如,2003~2005年期间,受到主要留学国家如美国的移民政策等影响,中国出国留学生增长率曾一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从2008年起一直到2012年,持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虽在2013年年度出国留学人员增速相对放缓,不到4%,但2014年的增长率再次加快,达11.09%。
CCG的研究显示,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加,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总人数增速趋于平稳。2014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6.48万人次,比2013年增加了1.13万人次,增长了3.20%。截止2014年,中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已达180.96万人次,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的51.4%。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认为,留学生归国的趋势反映了全球经济发展形势高度吻合。2008-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就业难度加大,大批留学生归国就业,这两年回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均超过55%,2008年达到最高值57.50%。同理,由于受到欧元危机和欧盟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部分欧美国家因为本土就业问题而限制留学生就业的政策影响,2012年在欧洲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出现大规模的归国潮,当年归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再次达到峰值。
2000~2014年归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情况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p14-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2. 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质量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留学人员回国现象逐年明显,约六成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已回国,回国后近五成居住于直辖市。回国的就业毕业生三年后的主要去向是工作、读研以及自主创业,其中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就业的毕业生多就职于具有国际化特点及规模较大的企业。与国内读研毕业生相比,国外读研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高。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分析了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现状及就业的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在过去十年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约六成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已回到中国,实际回国的比例比该届毕业生在出国半年后的回国意愿比例高。该届国外读研毕业生回国后多居住于直辖市。
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居住城市类型
二是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78%集中于工作,15.7%读研,工作的比例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的比例低,读研的比例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的比例略高;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约是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的3.3倍;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有约四成就职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等具有国际化特点的企业,五成以上就职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
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用人单位类型分布
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就职的用人单位规模分布
三是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质量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的月平均收入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高1854元;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综合看来,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在职场中的综合竞争力要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
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
2011届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满意度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 P230-24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六) 中美留学单向流动趋势明显, 建议加大力度发展来华留学,突破政策挖掘国际“人才红利”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调查显示,中国在美留学人员数目仍远超美国在中留学人数,同时中美留学单向流动趋势明显。而2015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上发表重要演讲,指出“未来三年,中美两国将互派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去学习”。建议我国要加大力度发展来华留学。
1.留学“赤字”持续增加,来华留学亟待增长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特别关注了留学“赤字”这一近十多年来中国留学发展的突出现象。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在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08.89万人,比2013年增长了1.38万人。然而同期来华留学的数据却相差甚远。2014年共有37.71万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相比前几年,处于比较平缓发展的态势,但增速从2012年12.21%的增速下降到2014年的5.77%。
2004-2014年中国留学“赤字”情况
蓝皮书指出,近些年我国对来华留学愈加重视。2014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了重要指示,强调留学工作“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首次提出“来华留学工作和出国留学工作并重”的工作理念。但是与出国留学人员相比,来华留学生的增幅和数量上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这也造成了中国的留学“赤字”依然高位运行。2014年,我国的留学“赤字”略有收窄,为71.78万人,尽管与高峰时期的2011年度相比,留学“赤字”已经收窄了超过10万人,但是中国留学“出超”的状况仍没有根本缓解。不仅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质量上差距更为明显。2014年,我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而同年,约37.7万来华国际留学生中,只有16.4万即43.6%的学生来华是为了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与在外留学的学历生相比差距近6倍;其中读取硕士和博士的人数相对更少,仅分别为3.5万人和1.2万人,约占总人数的9.4%和3.2%。而且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商科、理工科为主,来华留学生大多以学习语言、文化等社会学科为主。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P19-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2. 中美留学生单向流动趋势明显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中特别指出,中美之间留学生单向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2013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为23.56万人,同期美国来华留学人数仅为1.44万人,二者差值达到了22.12万人,与五年前(2009年)的8.45万相比,差值扩大了161.78%。2014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为27.44万人,尽管美国尚未公布2014年来华留学人数,但从二者增长的趋势来看,中美之间留学的单向流动趋势仍然十分明显。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认为,留学“赤字”现象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表明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国际化水平较低,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力度尚待加大。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就进一步为来华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合作热潮,将吸引沿线国家人才来华留学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程,大力推动海外“一带一路”来华奖学金项目,开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才资源双向流通渠道,培养生源国的未来精英。
二是树立“教育消费”理念,增强来华留学教育的市场意识和“留学经济红利”意识。一方面要注重教育质量,提升吸引来华留学生能力;同时,要提高来华教育的市场属性,实现学校和来华留学生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的动态平衡,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教育模式。
三是注重与孔子学院等现有载体结合,拓展来华留学生源渠道。
四是重视来华留学生的“人才红利”,给予优秀在华留学生“实习签证”和“工作签证”。
五是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学分转换和学位互认。
六是放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学费定价权,提高高校招生来华留学生的自主
七是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加大外籍专家学者的引进。
八是开展多样性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领域的融合工作,调整来华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宿舍分离政策。
九是加大对技能型、专业化的中高等学校以及武术、太极、语言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专业的开放。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认为,面对汹涌奔腾的人才流动浪潮,来华
留学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亮点。积极应对人才流动潮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会环境,是吸引国际人才“为我所用”、充分挖掘国际“人才红利”的关键所在。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 P21-22,Page221-22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七) 中国低龄留学现象加剧导致国内高校优秀生源流失,建议推进高校国际化的战略,鼓励高校面向全世界招生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低龄留学现象加剧导致国内高校优秀生源流失,建议推进高校国际化的战略,鼓励高校面向全世界招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合作研究机构麦可思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热度持续。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就读高中或者本科的比例明显增加。与2012年相比,2015年的调查显示,在国内读完高中课程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了27%。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计划出国读高中或者是预科以及语言学校,这意味着其中大部分学生不会参加高考,也不会选择读完国内高中的课程。可见,虽然大学阶段留学仍是中国学生选择的主流,低龄留学升温趋势十分明显。关于低龄留学扩大的原因,CCG认为,主要是留学生为了能够进入教育质量更好的国际知名大学。
低龄留学加剧导致国内高校优秀生源流失。相比2004-2014年出国留学人员13.62%的增长速度,我国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增长速度不容乐观。
2004-2014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单位:万人,%
蓝皮书同时指出,部分国家和地区肯定中国高考成绩,也将进一步加剧中国高校的生源危机。截至2015年5月,我国高考成绩已获得澳大利亚、美国、韩国、香港、新西兰、德国、意大利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认可。对高考成绩的肯定,反映了国外大学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方式的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对高考程序的信任,也可能会激发各国对我国高中毕业生生源的争夺。
另外,全国每年近百万弃考大军中,因选择出国留学而放弃高考者达两成。这些都加剧中国高校的生源危机,同时也将会倒逼中国高等教育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开放程度。
CCG针对高校国际化提出了以下两条建议:
一是放宽限制,加强合作办学。应鼓励高校建立更多国际化交流交换项目,并应适时放开国外大学在华设立分校的有关限制,留住部分优秀生源。同时,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高校与我国顶尖中学合作的经验,加大知名高校与国外优秀高中的合作,提前培育优秀本科来华留学生生源。
二是鼓励高校积极探索“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招收优秀生源。国内高校“走出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北京语言大学在东京设立北语东京学院,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联合创建全球创新学院,成为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性教育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在高校“走出去”方面,为国内高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p22-24, p40-43,p46-7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八) 中国留学生面临诚信危机,亟待加强对留学生法律意识和知识的培养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留学生的诚信问题已引起美国高校关注。
随着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国留学生作弊和造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作弊行为体现在SAT、托福等各大类型的留学考试中,也体现在入学材料中的申请短文代写以及成绩单造假等方面。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作弊事件的盛行,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留学市场中存在相应的作弊需求。中国家长和中国学生盲目追求高分和名校,往往不会意识到制造假申请资料或作弊的严重性。不少学校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考上好学校和有利于提升母校的形象以及教师的荣誉感,也加入其造假行为,帮助学生修改最终的成绩单;代考和代写之风盛行之下,很多考生甚至“被代写”文章,因为担心自己准备材料不比相关机构专业而被迫找相关代写机构,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二是中国有大量的留学服务中介为了市场竞争和公司利润,公然违背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作弊风气推波助澜。由于在中国,进入大学的方式单一,主要以高考为主,因此中国学生并不熟悉国外学校复杂的招生程序,没有准备整套申请材料的文化和习惯,从而加大了对留学中介机构的依赖,也滋养了作弊造假的风气。虽然目前在国内有330多家留学中介机构取得相关教育部门的认证,但仍有大量中介机构没有取得相关认证,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监督。部分留学中介机构针对中国学生和家长追求高分和名校的心理,推出了相应的代考和作弊等服务,为急功近利的学生提供了非法的捷径。
很多通过作弊或作假踏上留学旅程的留学生,在完成学校相关学术要求方面受阻,因而也产生了论文代写等灰色产业链。澳大利亚媒体曾多次报道过华人论文代写机构My master 为华人留学生提供论文代写的丑闻。经调查,有16所大学近1000名学生曾使用过My master 论文代写公司代写学术论文或代考在线测试。目前调查不仅涉及在校生,也涉及已毕业的学生,确认交钱雇用代写服务的70多名学生面临不同程度处罚,部分已毕业的学生如确认雇佣代写,将面临被取消毕业证的风险。
CCG认为,留学生入学考试的作弊,不仅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业问题,还关系到中国
学生的整体入学率的问题。目前,海外主要高校学校也开始更加严谨查看中国留学生的申请资料,防止作弊造假等行为的发生。不少学校在收到高成绩的申请人选时,都必须仔细检查申请人的学术背景,有时学生甚至还要通过面试或发表个人声明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在中国,抄袭现象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严重不足。很多学生考SAT考了2300多分,口语却无法正常交流;正因为抄袭严重,导致哈佛大学对中国学生无从评价,也导致了配额的大量减少。因此,作弊造假不但对作弊者不利,也对整体申请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CCG建议加强留学生法律意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的培养。
CCG建议,对于准备出国的留学生及学生家长,首先要做好自身功课,如主动学习留学国家的法律规则,提升自身的法律法规意识,减少触犯法律的概率,同时保证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其二,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增强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的能力。其三,建议我国在驻外使馆设立留学生法务参赞,为我国海外留学生、华侨华人提供所在国的基本法律法规咨询和法律援助。同时驻外使馆也可以通过编印发放所在国《基本法律规定问答小册子》等方式,为留学生、在当地工作或旅游的华侨华人、国内相关企业开拓业务等提供便利。其四,对于年龄偏小、自控力较低、心智尚未成熟的留学生而言,积极倡导海外留学生监护人制度,为留学生指定当地监护人,加强风险防范。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p71-7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九) 海外留学创业教育需求明显,建议发展中外合作创业教育,大力培育创业型国际化人才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
指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创办国际化的创业教育体系。从根本上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目前我国出现了明显的市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创新创业势头。中关村2014年新增创业企业数量再创新高,达到9000家,并且出现了高校大三学生休学创业的“21岁现象”。在大学生创业需求增加和政策鼓励下,创业教育的需求将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开始重视来华留学和吸引国际外来人才。如果能够构建国际化的创业教育环境,则可以对外国优秀学生产生更大吸引力。建议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创办国际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针对发展中外合作创业教育、培育创业型国际人才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鼓励高校与国际名校合办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首先可在重点省份酌情创立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在全国开设推广创业课程,将创业内容融入现有的教学体系之中,鼓励并打造创业创新的学习体验。其次借鉴美国在大学科技园设立创业扶持项目的模式,总结清华大学在设立创业基金等方面的探索,鼓励相关大学或国家级科技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及扶持项目。通过这样的阶梯级体系,倒逼传统大学真正进入创业教育改革中,有参照物的实施创业教育以达到最好的结果。再次允许试点颁发创业文凭,吸引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力量加入。
二是创办中外合资创业大学。结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外资创办企业的相关经验,引进国际上优秀的创业教育机构,实行以点带面的试点模式,在有历史积淀、办学条件成熟的城市率先开办设立领军创业大学;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为各领域培育创业型人才;再以这些领军的创业大学作为试点,向全国推广好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三是中外联合培养更多创业教育教师人才。以商学院师资力量为基础,从商学院选拔若干批教师人员,赴海外进修、培训,或直接与外国创业大学、创业学院、培训项目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创业教育高级教育人才。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p241-25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十) 全国合法留学机构数量有所下降,留学中介市场分散,缺乏引领型企业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从留学中介机构的数量及地域分布、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外部监管环境、机构竞争力等方面阐明中国合法留学中介机构的现状、发展环境和竞争力水平,并形成了中介机构的竞争力排名。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我国留学市场的发展,留学中介机构的数量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我国的留学中介机构已能充分满足留学发展需要。随着监管的加强和机构自律意识的提高,我国的留学中介行业逐步走向完善,但其在地区分布、服务收费以及满足日益个性化的留学需求等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留学中介机构地区分布不均,东、中、西部差异显著;二是全国合法留学机构数量有所下降;三是留学中介市场分散,缺乏引领型企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以机构规模、服务范围等指标为评价标准,开展留学中介机构竞争力分析。根据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制的形式,对我国自费出国的330家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评分,得出2014年排名前40名的留学中介机构名单。
2014年自费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前40强
(参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p302-3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