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残疾人;全民健身;必要性;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逐渐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重视精神享受,更为关注自己的健康,因此体育活动被人们所重视,全民健身越来越普及。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举办,也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从奥运会到残奥会、特奥会,中国已逐渐被世界认可。世界各国在发展奥运会体育事业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体育事业更需要被关注和得到发展。我国目前有6000多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而残疾人体育是现代体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健全人体育事业一样,不但能激发自强精神,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同时对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大量的机械生产使劳动力得到解放,产生了闲暇时间,人们开始用体育来追求自身健康、自我认同,健身体育的发展也成为必然。随着体育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更加普遍,更多的人积极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比起健全人,残疾人体育更应受到重视,残疾人体育也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残疾人由于长时间不活动,导致部分机体坏死,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缺乏独立、自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残疾人坚持科学系统的体育健身运动可增大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承载能力,减少关节损伤,增强体质。体育锻炼还可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慢性疾病的康复。经常参与健身运动不仅能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能帮助他们集中力量增强自身的能力。许许多多残疾人把常常参加运动作为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和提高社会地位,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工具,参加体育活动对于残疾人的健康大有裨益。
(二)有助于缓解压抑心情,加强与外界沟通
许多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其它形式的身体活动,是因为能找到乐趣。残疾人参加团体体育活动,像轮椅篮球赛,5人制、7人制足球赛,包括许多户外的体能运动,如爬山、越野滑雪等,让许多残疾人发现挑战自我会感到身体舒适。有慢性麻痹症的运动员参加体育运动项目最常见的是以冲刺比赛而快乐。残疾人经常参与健身运动有助于放松压抑的心情,减少了抑郁症的发生,从而降低自杀率,更好的诉说心事,得到慰藉,使他们更好地敞开心扉,互相帮助;经常参与健身运动,也可以更多的接受外界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助于保持良好工作态度,增强信心
残疾人参与健身运动有助于残疾人之间的交流,改善残疾人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经常参与健身运动有助于消除缺陷心理、挫折心理、依赖心理、防御心理带来的种种弊端,使他们不再过度自卑,有信心去面对生活,自立、自强,更以真诚的心去接受别人。通过健身运动,积极参与社会,增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扩大生活领域;同时经常参与健身运动还可以通过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使他们的人生从此绚丽多姿,更加美好。
(四)有助于促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参与健身运动保障了残疾人更快的回归主流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残疾人参与健身运动促进了残疾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更容易心灵沟通,能更好的组织家庭一起面对生活,提高自信心。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调动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进行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活动,积极地、科学地解决残疾人的社会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福利和提高残疾人的生存质量。
三、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对策
中国是个发展的大家庭,残疾人虽是弱势群体,却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时,残疾人参与健身运动便成了重中之中。组织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健身俱乐部等,鼓励、推动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到健身锻炼行列中来。
缺少适合残疾人锻炼的场所,缺少适合残疾人锻炼的专用设备和器材,缺少组织体育锻炼活动的骨干,缺少辅导书籍和专人的指导、咨询机构等均是制约残疾人不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从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以及社区或街道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来看,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的外部条件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ZZ动。
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落实好全民健身的有关要求,推广适合于残疾人开展、小型实用、健康文明的健身方法。坚持“贵在参与”的要求,要逐步补充和完善残疾人锻炼的体育设施,并把残疾人体育纳入规划、统筹安排。在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吸纳社会资源,逐渐将残疾人体育市场化、社会化、资产化,确保残疾人体育进社区、进农村。
(一)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参与意识
残疾人因为自身社会地位差、受教育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残疾人总体文化程度,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残疾人中的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当然这与残疾人生理上的缺陷行动不便有关,因此造成社会生活面较窄,获取信息较少有关。社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共同努力真正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到实处,形成广泛、自愿、积极的全民健身热潮,积极鼓励残疾人的参与意识。
(二)保障健身设施充足
残疾人开展健身锻炼需要适合于他们特点的场地,专用的体育设施、器材。为残疾人体育健身提供优化服务条件,要从社区健身环境入手,创造无障碍社区体育环境。由于过去重视不够,许多健身设施不足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健身运动。因此政府部分要大力开展残疾人的健身体育,为残疾人优惠开放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的。同时,要设计增添必要的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运动器材。在建设社区健身设施时,兼顾残疾人的特点,建立一些对残疾人心灵有帮助的机构,健全他们的心理。
(三)给予帮助,减轻就业压力
由于残疾人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心理普遍脆弱,内心封闭、压抑。多数处于下岗或失业状态,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摆地摊或亲朋好友接济。目前, 残疾群体面临的最紧要的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 必须将其融入脱贫扶贫的社会支持体系中, 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支持永远是世界性话题, 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诠释。
残疾人肢体的残缺、行动的不便,无法与正常人一样。它们社会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工作不能解决,更有甚者温饱都成问题。因此全社会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积极帮助他们。各级政府部门应彻底做好残疾人的安置工作,积极的联系各行业,让有一计之长的残疾人尽快地参加工作,并帮助身体较好的成年人学习技术,以方便他们可以更好地找到适合的工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四、结语
全社会应当更多地去关爱残疾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培养体育骨干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给予他们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让全民健身运动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提高全民的素质,增强体质,让中国更加美好、繁荣、富强。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王广虎, 张宏坚. 弱势群体――全民健身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8(4)
摘 要 中国大力推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以来,人民对健康状况甚为关注,本文从“轻体育”概念出发,分析其特点并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的发展间接阐述了“轻体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轻体育”对全民健身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轻体育 全民健身 影响
一、“轻体育”的概念
“轻体育”(Light Physicaltraining)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它是欧洲体育界提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新型体育运动形式。它指以现代传媒技术和物质条件等手段和方法,以休闲、娱乐为目标,使竞技运动演变成多种非正式比赛性适合公共参与的多种运动形式,利用竞技运动竞赛和运动特点结合其他变化形式形成娱乐性体育游戏活动。
二、“轻体育”的特点
(一)体能消耗少
体育锻炼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是经过大强度体能消耗后大汗淋漓,其“轻体育”是体现“轻”字、遵循轻负荷原则,没大运动量和大负荷强度,调节自身身体机能为主,加强身体机能素质为辅,使身心共达轻松愉快健身的效果。
(二)技术要求低
“轻体育”适宜的人群更广泛于传统体育,因为它对于技术与规则的要求明显要低很多。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运动基础的人,只要他有健身的愿望,就可以立即进行健身。不必再像以前因为不懂体育的基本知识而羞于他人,不必因为运动能力低于别人而羞愧,也不必担心会被行家里手们见笑,只要按照自己的健身意愿进行就足够了。
(三)经济负担小
传统体育锻炼靠器材与场地辅助需资金付出。如游泳、滑雪场、健身房等场馆是收费的,这种锻炼方式对普通人至工薪阶层偶尔进入这场馆健身也会因经济原因使锻炼不能长久坚持。从事“轻体育”健身不因经济负担烦恼,在公园、马路、走廊、庭院随意进行。
(四)体育锻炼轻松化
上述各方面因素作用,人们没任何负担从事“轻体育”活动。健身过程不为动作笨拙而害羞,不为锻炼花销发愁。锻炼者忘却烦恼,摒除不利健康情绪,是净化心灵、怡情悦性、消除精神紧张之过程。
三、“轻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
(一)健身人群的范围扩大
传统健身观念使健身人群日渐减少。上班族要上班、学生上学、农民干农活无法健身。但实施“轻体育”健身学生不需固定的健身场馆就可健身,不因时间跟学习冲突放弃健身;白领不固定时间达健身效果,不再担心健身时间会跟工作效率成反比发展,可以轻松的顾及工作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很好“维护”;农民不需为健身的花销和知识而烦恼,可以在农作的时候,随意改变一些劳动方式和劳动手段可达轻松健身目的。
(二)健身方法多样化
“轻体育”方式灵活的特点对全民健身方法起到大的影响作用,方法多样化是轻体育本质特点造就,“轻体育”健身方法是让人们肢体活动起来。轻体育健身没要求每天必行,不固定时间要求的运动能衍生出一些形式的简单运动来。如:当累到寸步都不想动的时候,你可站起身来随意活动;当懒起早睡到自然醒后,在床上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白天忙于工作,晚上闲暇可出去散步,据自身需求可变换走动速度和路程长短。
(三)健身运动的简单化
“轻体育”是正常人都可从事的体育锻炼形式,传统的体育锻炼针对的并不是每个人,只是部分人。在此“轻体育”使健身运动真正普及化、大众化。因它摒除了复杂的运动形式,采用最直白最实用的运动形式,更容易被锻炼者接受。
(四)健身效果的提高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以来,曾提高了全民的身体素质,那段时间,群众的健身愿望都很强烈,健身意愿空前积极,但上了一个台阶就停在那里了,再上升的趋势没那么明显。因传统的健身方法无法从本质上去改变健身现状,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时间安排与健身锻炼矛盾,经济条件不支持长期健身。“轻体育”健身的实施,从本质上去着手提高健身效果,使人人愿意、重视、坚持健身是《纲要》主要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项目选择建议:对不同年龄健身:当健身人群为青少年时,注重身体发育特点进行柔韧,弹跳等方面的锻炼,如多做广播操、跳绳、打篮球等。成人轻体育健身要有适当的量,轻体育运动量决定健身效果,老年人轻体育健身时根据爱好和身体健康状况选择,身体好的可登山,慢跑。不硬朗的可练练太极,门球,做体力耗费少的运动。
(二)季节项目选择建议:春季,根据个体选择项目补充冬季寒冷消耗的阳气,供奉将来夏暑炎热之气消耗的阴津。夏季,由于昼长夜短,白天气温高选择早晚进行健身。游泳夏季最好,既锻炼身体,又祛暑消夏。钓鱼夏季健身的好方法,有氧舞蹈,瑜伽是室内好项目。秋季中医理论认为:秋天是人体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运动量不宜过大,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健身项目,如慢跑,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时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冬日做到“必待日光”。体质好的人安排长跑、攀登、登山等各种有氧运动,可消耗更多热量,延长运动时间是个好办法。
综上所述,“轻体育”是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时尚体育,它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它的兴起,标志着人民大众对体育健身的迫切需求。“轻体育”健身也将会给全民健身带来一场新的健身体验。它对全民健身影响重大深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煤矿工人; 体育健身; 必要性; 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加上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我国公民对保持身体健康日益重视,群众体育健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对于一些煤矿工人,底层工人的体育健身一直以来无人问津,对于全民健身来说是一个盲区。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着未来煤矿企业的发展,加强体育健身对于保障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煤矿工人体育健身现状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现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时间了,通过对煤矿工人的调查了解到,其对于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内容的完全了解是非常低的,还不到一成,能够了解其纲要内容的一般也只有企业领导干部。完全不知道此纲要内容的有差不多两成到三成的工人,所以说煤矿企业对于体育健身的宣传工作是滞后的,其体育健身宣传工作是严重不到位的。通过与一些领导的交流中,了解到企业一般都比较重视经济的建设而忽略了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体育健身活动一般也就不宣传不倡导,甚至认为煤矿企业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通过对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能够一周参加2次体育健身且每次健身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6.9%,其比重是非常低的。能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一般都集中在15-25虽之间,这部分的工人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业余时间相对多一些。而年龄在36-45岁之间的工人由于其生活压力相对较重,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经历,更缺乏经济来支持器体育健身,导致这部分工人参加锻炼的比例较低,其实这部分的工人是最为需要参加体育健身来保护其身体健康的。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将有效预防一些慢性疾病,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煤矿工人缺乏体育健身活动的原因有:
1)工人健身意识差。很多人年轻力壮,自认为身体很好,不需要健身。
2)劳动强度大。很多煤矿工人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累得一身臭汗,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健身。
3)缺乏有效的组织。
二 煤矿工人体育健身的必要性
煤矿工人每天工作都需要充沛的精力,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工作与生活的重担,一般都上有老下有小,一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参加体育健身的活动。但是煤矿工人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在长年的工作很容易出现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疾病,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渐退化,健康水平在不断的下降,生理机能失调,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体育健身的活动来强健自己的身体。“生命在于运动”这句真理每个煤矿工人都懂,而煤矿工人却因为没有时间,每天的工作强度过于大,身上的责任比较繁重也缺乏资金来进行体育锻炼,致使煤矿工人总是在拼体力,在重负的疲劳运转着,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
体育健身运动对于煤矿工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均衡,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使煤矿工人更好的适应煤矿环境;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可以使骨骼结实,抗压性增强;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代谢能力加强、血液供应增加,同时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有助于煤矿工人的体力劳动。体育锻炼的可以预防疾病,正适合煤矿工人对职业病的预防。所以对于煤矿工人来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是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三 煤矿工人体育健身的作用
1)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能够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内部器官的调节作用,使各器官和各系统更加灵活协调,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使煤矿工人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体育健身活动能锻炼煤矿工人的四肢,增加其肌肉的力量,使肌肉变得更加丰满,比便能够适应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通过体育健身活动能促进煤矿工人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系统的机能。能够使骨骼结实,抗压性增强;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代谢能力加强、血液供应增加,体育健身活动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保障了工作的效率,及安全性。
2)体育健身活动对于煤矿工人人体的呼吸系统有很大作用,可以促使呼吸肌增强,使胸围、肺活量增大。一般人在安静时每分钟呼吸为12~18次,而经过训练的运动员为8~12次。煤矿工人在每日高强度的工作中,就能更好地发挥呼吸器官的机能,以保证活动时的能量物质供应。体育活动能促进循环器官机能的提高。煤矿工人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可以使心脏机能和血液循环都得到锻炼和促进,使心肌逐渐的增强,心壁增厚,心脏的容积增加,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促使安静时心跳频率减慢。体育健身活动能促进心肺功能,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心肌发达,收缩力加强。煤矿工人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其肌肉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于是呼吸器官需要加倍工作,久而久之,胸廓活动范围扩大,肺活量提高,肺内每分通气量加大,增强了呼吸器官的功能,这将有利于防止呼吸道常见病有良好的作用,保障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
3)煤矿工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能够有效预防职业病。煤矿工人进行户外运动,接受日光、空气和水的沐浴,能够逐步经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皮肤和呼吸道的粘膜不断受到锻炼,增强了其耐受力,大脑皮层也对冷和热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当自然因素发生变化时,煤矿工人就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反应,使身体跟外界环境保持平衡,这样就不容易感冒,也不容易中暑。煤矿工人参加户外活动,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可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防止贫血,有利于更好的工作。
4)煤矿工人加强体育健身活动有利于企业经济文化的建设。体育健身活动看似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是它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煤矿企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煤矿工人的身体健身将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生产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效益。而体育健身活动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现象,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育文化有着历史的渊源,古代人们举行的各种祭把礼仪活动往往以体育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精神和观念。煤矿企业如果能够使得煤矿工人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那么就能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年轻、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出来。
四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健身运动,但是对于一些向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煤矿工人体育健身运动的宣传,致使煤矿工人的体育健身成为全民健身中的一个盲点。但是体育健身对于煤矿工人有着重要的必要性,对于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煤矿企业的发展中,必须重视煤矿工人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臧超美.市场经济条件下北京市企业职工体育工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2] 周结友.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简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关键词体育 课外 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形式。它是体育课的延续与补充,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也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加强初中体育的课外活动呢?
一、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意义
1、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运动种类层出不穷,《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渐普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这都取决于习惯及创新意识的良好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这些习惯的形式,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体育课堂上的重复练习,而更重要是在课外更多时间的学习、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用学到的东西创造性地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2、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全民健康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的主体是青少年,也就是我国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而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各级学校对全民健身只是谈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广大青少年才是全民健身的主体,换句话说,没有认识到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要目的就是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而以俱乐部的形式也是很好与全民健身计划是一致的。
3、延伸体育课堂,克服体育活动时间的不足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弥补学生正常上课期间活动时间不足,使学生熟悉掌握运动技术或形成“一技之长”;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可以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同时,也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锻炼学生的体魄。
4、促进学校体育整体协调发展,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将对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技能的训练,同时还有利培养“一技之长”。在班、年级和学生各个层次上都有条件普遍建立各自的运动代表队,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广泛开展。促进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并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运动人才的摇篮,也利于挖掘、发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竞技运动后备力量,对有效解决我国竞技运动发展中存在后备人才缺乏、后劲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对学校体育而言:第一,初中体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又是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第二,初中体育不仅要讲究近期效果,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体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要追求远期效益,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第三,终身体育思想要纳入体育活动课程改革之中,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从健身目标出发,使竞技运动教材化,激发学习兴趣,改革组织方法和评价方法;第四,课外课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赶快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加强初中体育课外活动的策略
1、加强课外和课内相结合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讲授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实践应用,而课内讲解能丰富和充实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二者有机的结合有效地增进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他才能有所尝试,如果他们的体育基础一片空白,你叫他们又怎能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呢?也就无从谈起体育兴趣了!当然,仅仅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毕竟有限,这就要很好地结合课外体育活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会的技术技能得到锻炼、掌握、巩固、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2、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可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作为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焦点,其对我国的建设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加强建设服务型社会,而这其中围绕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被提上日程。构建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践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抓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对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其实施的可行性,并就其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必要性以及相应的构建展开分析,以此提高健身气功的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健身气功 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
一、引言
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练健身气功对于增强人的心理素质,改善人的生理功能,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提高道德修养等,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前流行的主要健身气功有: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六字诀等。这些功法对全民健身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健身运动多样化的今天,健身气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辅助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不仅对人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道德的提高。因此,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整合相应的健身气功资源,有利于促进健身气功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
首先,公共服务体系最先是在欧洲兴起的,其备受社会的关注。我国经过积极的探索,综合我国政府职能,并将其推广于不同的领域,而对于公共服务体系在不同的行业当中其体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相应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当中,该体系主要是由相应的主管部门为了满足体育的相关需求而提出的有机统一体。
其次是公共服务体系和其结构。对于我国健身气功来说,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对于其基本的概念而言,其体系的提出主要是由相应的主管部门所提供的,在满足健身需求的各类条件下将政府和相应的协会进行结合,并提出相应的组织建设。例如:公共部门、非营利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以及社区自治型组织。包头市太极拳协会和包头市健身气功协会就是很好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他们会给城市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提供完整的健身内容、训练内容和比赛机会等。
三、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政府对服务职能的加强。在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建设服务型社会的工作重心,而对于目前健身气功在我国社会中的现状,加强健身气功是当前完善服务职能的基础措施,在2010年党在工作中明确指出职能的转变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且核心工作,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力求管理体制的变革,以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然而,健身气功其本身具有很好的服务职能,构建健身气功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既满足了党的工作建设,又能够保障人们健身的需要。
第二,国家相关体育政策工作的落实。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国民健身体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政策,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问题更加地关注,并且综合健身方式也随之而发展,因此,对于国家相应的体育发展政策,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相应的体育部门积极地将党的政策进行落实,并建立健全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加强服务职能的关键举措。
第三,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健身气功作为我国多年来的文化遗产,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由于我国对健身气功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使得相应的组织利用健身气功进行不正当的宣传,对人们进行错误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杜绝类似的情况的发生,政府需要加强对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对人们进行科学的指导,对此提高人们对健身气功的认识度,为了防止的侵入,应当加强相应的健身气功的普及教育,所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确保健身气功科学合理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四,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健身公共服务质量,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实现全面的发展,构建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加强我国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发挥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使有助于健身气功普及工作的落实,提高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四、构建分析
对于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针对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相应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从根本出发点而言,其主要是为了提高服务职能,但是在其构建过程当中应当要建立于一定的基础之上,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在构建的过程当中,政府还应当加强相应的监督职能,以此推动健身气功的科学发展。
首先,构建的原则必须确保相应的政治属性,对于健身气功而言,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是促进其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基础,对此需要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将政治属性列入其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相关的国家政策进行相应的机构设置,完善管理机构,并对健身气功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进行落实,国家需要对健身气功进行科学的引导,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过程当中加强宣传力度和拓宽相应的宣传渠道,在满足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建立相应的俱乐部,为了加强其运作效果,需要政府进行大力的支持,以此打破传统的健身观点,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健身气功进行相应的创新项目,并适当地进行市场运作,以此加强其自给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在遵循服务的原则下,将相应的服务体系列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设立更多的健身场所,以此满足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的需要,而对于目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多渠道的发展健身气功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向,同时能够促进健身气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既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又能有效地规避。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对于健身气功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而言,其构建内容可谓丰富多样,针对当前人们的社会活动相对多样化的今天,任何健身活动都要求实现多样化发展模式,只有相对丰富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促进其与时俱进地发展,然而,健身气功作为传统的体育运动,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其构建的内容当然具有潜力可以挖掘。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国家对健身气功的高度重视下,对健身气功的功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在2010年推出了多套功法,丰富了健身气功的公共服务内容,使人们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近几年,各种健身气功的锻炼方式日益出新,其功能也达到了多样化,使得人们对健身气功有了全新的认识。目前,由于社会各界对健身气功的不同需求,我国对健身气功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同时,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发展,将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广于不同的人群,而作为学校而言,其除了输送人才外,还具有一定的辐射功能,因此,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将健身气功推广到校园当中,其中,在课间操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当然,正确的引导对健身气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强化相关各类健身气功专业辅导教练的理论知识,使其高质量的掌握健身气功,并将其发展壮大。
五、结束语
目前,健身气功对于我国体育事业来说,有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体育界的良好地位,而对于社会发展的主体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且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健身气功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使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体育局“创建全民健身特色品牌活动和精品展示”项目;包头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和科技专项-提高全民健身运动意识和健身运动效果的科普活动”(2013S2010-19)。
参考文献:
[1] 辛杰瑾,褚波.江西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2):102-103.
[2] 路光.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32-34,51.
[3] 章崇会,马红宇.四种健身气功锻炼对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407-409,393.
[4] 华桦.健身气功在英国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64-67.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农村70个体育锻炼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共发放居民问卷700份,体育锻炼点问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体育锻炼点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100%。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社会指导员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3]胡国雄,王牡娣.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4]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
河北省廊坊市科联项目:《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回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全市人民的支持参与下,全市体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努力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保持前列,体育设施逐渐完善,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体育事业进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取得了四个方面的共识:
一是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是推动体育工作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要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们传统的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从不适应新形势的传统工作模式和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精神来研究和解决当前体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是勇于开拓创新,统筹协调发展,是推动体育工作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全民健康素质提高,实现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体育创新,发展面向大众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民健身事业,统筹安排各方面体育工作,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协调发展,使群众在体育发展中得到实惠。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育服务大众化,是推动体育工作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体育工作来说,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展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努力为群众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提供一切有利条件。
四是加强体育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是推动体育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能否在体育系统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能否实现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体育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不断增强体育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为体育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体育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先进发达地区的标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是知识学习方面不够。全局上下虽然对学习比较重视,抓的也比较紧,但工学矛盾处理得不够好,在工作繁忙的时候,不能统筹兼顾抓好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经常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多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需要什么学什么,急用什么学什么,碰到问题才找依据、查资料,有时只停留在学过、看过,学习不深不透,特别是在理解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学习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深度掌握还不够,还没有做到透彻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全面掌握。
二是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不强。优势项目及尖子运动员相对缺乏;全市学校业余训练可持续发展现状令人担忧,除部分条件优越的学校以外,大部分学校的业余训练已名存实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重竞技训练轻文化教育,重招生轻出口,培养目标单一等问题,致使部分运动员退役后文化水平不高,无专项技能,难以适应社会就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措施不够得力,向上级输送的队员中引进交流队员占较大比例,自我培养的队员较少;加强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与考核力度不够,优秀教练员相对匮乏,素质参差不齐,训练理念,思维方式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群众体育工作思路不新。群众体育工作思路还有待创新,在培养群众健身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群众体育发展不够平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两头热中间冷”(老年人、青少年参与体育健身热情较高,中青年参与体育健身少)的现象仍然存在,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仍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尤其是在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成后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维护,致使许多场地设施闲置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变成群众的“晾晒场”,部分器材设施老化、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城区部分新建城市居民小区配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不到位,小区居民健身需求得不到满足;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所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科学健身的技能与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具有*特色的亮点群众体育活动。
四是体育产业发展力度不大。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开发力度不够,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目前,除体育彩票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外,对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用品等相关产业的开发,以及打造传统品牌体育赛事上有所欠缺,缺乏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及政策。
五是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规划中的体育场馆设施没能有序推进建设(市游泳馆项目)。
六是工作作风与队伍建设不够扎实。体育工作者队伍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每年的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尝试了一些新的形式,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深入基层了解和解决群众深层次的健身需求不够,对单项协会、社团组织等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力度还不强,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带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相对缺乏,体育干部队伍在履行好职责、发挥好职能、提供好服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是当前影响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条件受限、工作基础不优、群众体育消费观念滞后等客观上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局党组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存有差距,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系统学习、把握、领会科学发展观理论有待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是指导新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纲领,而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深,理解还不透,大多局限于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被动状态,缺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体育工作进行全面探讨和理论思考的能力,主观上对体育理论的研究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缺乏深思熟虑,有时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中注重了对内挖掘潜力和资源整合,但对各项工作的整体把握和统筹协调有所欠缺。对体育在全社会的宣传不够到位,缺乏对基层体育的深入了解,没有真正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落实建立相关激励政策、制度,把体教结合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主动制定完善运动员、教练员管理制度、措施。没有积极主动寻找、发现、培养本地优秀体育苗子,自身训练、科研、医疗保障水平有限。体育设施建设某种程度上对政府财政投入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没有与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到位,把相关城市新建居民小区配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制度落到实处。
三是体育工作改革不够大胆,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快。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所以创新工作上效果不明显;虽然有深入基层的意识,但存在觉得自己是管理者,是执法者的思想,没有树立真正的服务理念。在体育产业上没有大胆引进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对全市体育产业市场深入调查研究不够,没有形成切合我市实际的、相对完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体育产业目前还停留在相对简单的场馆对外开放等层面。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开发领导,让领导充分了解我市与周边先进地区体育设施的差距和相关场馆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有时习惯上靠行政推动的办法来推动体育发展,在如何更多地运用市场、社会力量来办体育、促体育发展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加强。
四是着力解决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存在难题的力度不够大。对体育工作中影响和制约体育发展的问题研究还不够深、不够透,思想上有待进一步解放,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和措施力度不尽具体全面。有时候取得成绩会存在骄傲情绪,在成绩面前查找问题、暴露问题的勇气和氛围不浓,对取得成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反思及时思考不够。
四、下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举措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学习制度,突出学习重点,深入学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注重学习各类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用理论作为强大思想武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努力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真正把思想解放落实到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上来。进一步增强率先意识、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推进各项体育工作改革和创新,增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新优势,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协调发展。运用战略的眼光把握体育发展背景,做好“后奥运”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推动*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整体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加强全民健身的组织保障和科学指导,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科学优质便捷的体育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效益。进一步调整项目布局,优化项目结构,引入激励机制,促进竞技体育发展。加快资源整合,推进制度创新,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努力培育和壮大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场馆服务、体育彩票等行业,实现体育产业的整合化开发、项目化推进。集中精力组织承办大赛、办好赛,努力打造群众喜爱、效益可观的传统品牌赛事。
(四)深入调查研究,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按照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大对体育社团建设的扶持力度,构建体育社团良性发展机制,着力破解体育组织社会化进一步深入的难题。加大群众体育调查研究,努力形成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破解群众体育城乡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缺少精品的难题。
1.社会体育专业实施“课证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1.1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精神,推进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国家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实施“课证融合”模式,能够有效宣传和落实体育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倡导师生积极参与,进而推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它不仅是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打造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的需要。
1.2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有利于促进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3]推行“课证融合”模式,院系可以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状况,制定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灵活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更吻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职业能力,促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进而深化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1.3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力,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岗位技能岗前训练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学的一个有效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提前认知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高质量就业添砖加瓦。同时,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在初步了解与沟通中通过它大大缩短了培训与评价成本,提升了用人单位的时间效率。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通过培训和鉴定,培养出一批掌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体现了我国体育部门“人才兴体”、“人才强体”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2.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建设
我院体育系从2013年底开始着手基地申报准备工作,历经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逐级审核、批准,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2014年广东省第一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资格,将面向社会、行业、学校等开展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对全国范围内所有从事和准备从事特有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的一项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技能水平、规范人员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活动,对鉴定考核合格人员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我院社会体育专业通过培训基地作为载体,将职业考证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标准更吻合,使学生毕业前获取“双证”,实现优质就业目标。另外,2015年10月,我院被东莞市体育局授予“东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2社会体育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在校专任教师15名,分别为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1名。其中,国家级裁判2名,一级裁判员13名。专任教师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国家一级指导员教练”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高级教练”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高达93%,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专任教师高度重视下企业行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各项比赛的教练、裁判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在社会体育行业从事体育管理、健身、娱乐、休闲、保健、社区指导以及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自成立以来,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范畴包括:户外拓展培训师(8名)、健身健美(1名)、高尔夫(2名)、网球(5名)、体育场地管理员(3名)、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理论培训师(4名)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了相应职业资质。这些都为“课证融合”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软实力。
2.3参照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职业)证书,尤其是游泳、高空拓展等高危体育项目必须持证上岗。体育系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以往采取相对封闭的学科知识汇总或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展培训师、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资格证书,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例如,我院2015级和2016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证融合”的课程有: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拓展培训师等。
2.4毕业生双证率较高,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以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特点获取职业资格的平台,是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思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收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双证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据强有力的优势。例如,我院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时双证率高达100%。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大多数同学能够如愿进入游泳会所、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岗位工作,并得到企业或公司的高度认可。总之,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后成效明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推动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和谐转换,增强了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促进供需平衡。
3.“课证融合”模式适度推行的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唯证论观念凸显,考证功利性较强;考证费用相对较高,部分学生想考但由于负担过重而弃考(例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费用将近三千元左右);考证难度大、通过率较低(例如,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校内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实训效果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接纳能力有限,实践效果不明显。
3.2建议
关键词:体育;群众体育;和谐社会;协调发展
1问题提出
和谐社会是人们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追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城乡差距问题是我国转型期间遇到的突出问题,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为实现和谐社会,有必要协调好体育和经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逐一破解各种矛盾,使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为实现和谐广西、和谐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我国目前体育协调发展研
究现状简析据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夏安桃等,2003)得知:我国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动力机制、城市化道路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等内容着手。而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李树怡,1997)则是通过对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揭示体育协调发展的本质,论述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用辩证协调论的观点,分析研究体育协调发展中主从关系、人在体育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体育协调发展机制、不同性质关系的协调发展、体育系统内的协同作用等理论问题,并提出了体育协调发展的4个前提和判断体育是否协调发展的3条标准。这对打破城乡之间的差异有较大的帮助,能够为城乡体育发展构建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制约我国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城乡差距,它对我国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城乡发展的主要研究背景就是把新农村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指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更指城乡间实行平等的政策,保证城乡地位的平等性,能够同步发展体育与民生,通过统筹城乡体育的发展,承认城乡之间的差异,寻求协调发展的途径,让各个阶段都能够平衡发展,改善民生。自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任务以来,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开始注重城乡教育协调的发展,社会各界也把焦点聚集到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上来,学者们对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宏观的、中观的以及微观的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顺、李初昌,2011)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陈丽、陈美玲,2012)等研究是其中的代表。而在此基础上,学者在对我国体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探析(郦锁良,2009)中,深入地剖析了我国整个体育事业的结构组成,分析了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各种不协调现状,并能较早地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几条途径。而后,在对于《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方面》(徐桂兰、夏成,2012),学者们更明确地阐述了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具体途径与策略。在《竞技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垄断与均衡再造》(徐刚,2013)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学者们则是通过理论论证,分析研究我国体育学科的现状,指出了产生垄断的根本原因,提出实现竞技项目协调再造的具体途径,并针对体育学科的协调、协调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3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近10年来,据文献资料显示,我国有许多学者对群众体育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有学者以我国社会转型期为研究背景,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对策(陈旭,2012);也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入手,提出实现群众体育和谐发展十分重要,并且建议要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朱家新,2011);还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中国群众体育呈现出非协调的发展形势,并存在各种差异现状;著名学者秦椿林通过对非协调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叙述(秦椿林,2011),为协调群众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更加长远的应对措施。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群众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场馆设施、体育人口等主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一是内容多数以政府层面为主,重点研究群众体育现状、对策、功能、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范围多数涉及东部发达地区,而对西部民族落后地区的研究甚少。
4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群众体育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家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收官总结,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到西部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地区的研究,但对我国欠发达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群众体育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更是空白,没有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探索出相应的针对性较强、切实可行的群众体育模式推广普及。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甘肃、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处祖国大西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老、少、边、山、穷”省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其在农村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先后出台了各自的《群众体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文件,其中广西还提出了《重振广西体育雄风行动计划》,并以万人项目为载体,成功打造了“万村农民篮球赛”“城乡万人气排球赛”“红水河杯绣排球赛”和广西体育节等品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基层群众体育文化内涵,成为广西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对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认识
在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后,虽然研究者们通过从多元视角进行分析,对未来体育发展的走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剖析,并通过这样的分析规划出未来群众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今后群众体育的顺利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对策。但是,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到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把面临的问题局限化,研究难以深入,其主要表现有:第一,对于大众体育、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的相关研究很多,对当前城乡结合部、农村群众体育、村落群众体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城乡差距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多,城乡群众体育差距的研究较少;第三,研究者更加关注协调发展方面的问题,忽略了如何构建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6对今后广西城市群众体育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思考
6.1以《健康中国2030》的提出为契机,遴选出一些试点城市为突破口,对该城市的群众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行探究,总结出适合当地推广的做法、经验和模式,构建和谐城市,着眼提高群众健康素质,构建亲民便民的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各项工作,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明显改善,切实增强人民的体质。6.2依托西部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优势,结合桂林山水优势,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精品”赛事与活动,推广以“游山玩水,浓情于山水间”的全民健身活动,并将少数民族体育融入全民健身中,为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活力、新风气,播撒新的文化观念,助力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扩大试点的辐射、示范引领的作用。要激发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把新农村群众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工作扎实、蓬勃地开展起来。6.3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的调研,可以为城乡体育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体育的协调性开始彰显出来,这就需要更多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群众体育的发展,让民生更加深入人心。有了这样的实践指导,才能够让我国的体育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将对广西各市乃至全国今后如何推动和谐社会的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借鉴实例。
7推进广西城市群众体育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7.1以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为基点,重点打造具有广西红水河流域地区特色的精品民族体育项目,形成特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式,促进民族大团结。7.2以桂北山水休闲体育发展为切入点,推广具有桂北自然、人文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体育、水上体育和民族体育相结合的群众体育新模式,促进市民和谐共融。7.3以环北部湾海洋体育发展为推手,构建出桂南滨海群众体育文化模式并加以推广,促进城乡居民精神文明建设。7.4以革命老区红色体育发展为龙头,加大开发当地户外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力度,促进广西户外体育人力资源的培训、培养,培育广西生态体育和户外体育产业市场,构建出具有广西特色的“革命老区”户外群众体育模式并加大推广力度,促进革命老区的对外开放、提高老区人民收入、树立老区人民新形象。7.5以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为样板,深入推进“三求”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区域和谐大发展、大繁荣。7.6以省会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为样板,从社区做起,从城市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的第三、第四级的基层体育设施做起,促进城乡居民均衡发展。7.7以广西与东盟群众体育发展为契机,探索广西群众体育与东盟各国特别是东盟国家和地区大众体育在赛事组织、体育产业、学术研究、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区域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与共赢,促进和谐边疆。
作者:苏祝捷 邱团 单位: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夏安桃,许学强,薛德升.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5):56-60.
[2]李树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7(3):8-10.
[3]顺,李初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8-9.
[4]陈丽,陈美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战略意义[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3):5-8.
[5]郦锁良.我国体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5):138-139.
[6]徐桂兰,夏成前,蒋荣.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79.
关键词:轻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一、“轻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一)“轻体育”的内涵
“轻体育”(LightPhysical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其精髓所在就是一静不如一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二)“轻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发展高校“轻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学校“轻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13.8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二)发展“轻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学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轻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学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轻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许莉:论“轻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三、“轻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树立“轻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二)拓展“轻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轻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三)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灵活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轻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将发展“轻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了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