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教学
1.概念
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任何存在或发生教学活动的场所,而狭义只包括课堂和教室,即班级授课所在的场所或地点。课堂这个空间为师生进行互动学习、平等对话提供了场所。
2.特点
小学阶段是少年心理和生理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好奇、热情,但也脆弱、容易受诱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养成习惯的程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已有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在操作研究与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能力有限,教学方法单薄
在原州区第十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能力有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但不能实现理论层面的知识向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有些教师突发奇想地把有新意却不实际的理念用于探究活动中,使学生机械被动,“盲人摸象”;有些教师注重探究活动形式的创新,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有些教学案例远超过学生的可承受范围,学生因难度大对数学望而却步,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
2.学生良莠不齐
随着原州区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疯抢,各个小学学校的生源多而杂,原州区第十小学有的班一个班的学生在智力、学习能力、原有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且班级容量过大使教师无法兼顾全局,无法制定全面的课堂教学设计;整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一时间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在课后也疏于查漏补缺,对数学产生畏惧或厌烦情绪,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数学成绩很不理想。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1.端正组织教学目标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而非利欲熏心靠学生的高分和升学率博得名利的利益工具。小学教育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自身智力和个人能力的黄金阶段,应坚持教书育人的组织教育方针,关注学生在学校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升、个人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关注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的培养,引导他们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计算。“酒香不怕巷子深”,关注学生的能力和个人成长比关注升学率能得到更多。
2.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提问和讲授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能力,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直观、主动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整合学生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针对班级容量大、学生良莠不齐的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入学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以区分优劣,每个年级可以分为优等班级和普通班级,并随着教学进度的跟进控制学生不同类班级的流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编制课堂教学方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一、职业高中在校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般来说,职高生与普高生在智力方面不会存在太大的区别,只是实际知识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使他们的学习发生困难,有的甚至丧失学习自信心。如果教师能教会他们查缺补漏、认真总结,那样他们的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主要特点表现为:信心不足、自卑心理导致畏难、厌学情绪、消极情绪严重。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薄弱,理解、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善于总结反馈,导致知识记而不牢,用而不活。从以上对职高生学习特点的分析来看,做好职高数学课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艰难、细致的任务,需要数学教师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积极从多方面探索有效途径和对策。
二、职业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数学知识起点高,学生基础差。
高中教学内容多而庞杂。所有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与所需知识之间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对初等数学知识掌握不好,概念、公式、定理模糊不清,有的数学知识根本没有学习过。这种现状给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力。
(二)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很差。
绝大多数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不理想,直接的原因是学生不爱学习数学,对数学一点兴趣都没有,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能力基本上没有。课堂上他们不会做笔记,不会看书也不愿意看书,不会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知识点在大脑里是一盘散沙。
三、职业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对策(一)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做好职高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以希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为师者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那么他们就更看不起自己,更容易自暴自弃。因此,为师者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教,然后还要“持之以诚”、“动之以情”,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教师只有把满腔的热忱都倾注到每一个学生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为师的真诚与善意,才会引起师生双方内心的“共鸣”。要珍惜课后与学生的沟通。因为课后答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很好途径,这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待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又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并纠正在施教中存在的不足,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这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关怀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充足的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讲起来似有非有、难以理解。现在有了“多媒体”这个教学的得力助手,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通过拖动图形及改变参数就可形象地展现三角函数的左右位移、周期及极值的丰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三角函数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感知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三)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总结和反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在高中阶段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意义重大。政治是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高中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对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们要积极完善政治课堂的教学,但是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就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应对措施展开论述。
一、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切的感受到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发现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有清晰的知识脉络,很多例子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而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目的性不够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很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列举很多例子,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却一头雾水,虽然教师讲的知识点能够理解,例子也能够理解,却难以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生将知识点有效应用于对其他问题的分析。
(二)课堂讨论不足
政治既是一门知识线条十分清晰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应用学习的知识去分析各个领域的问题。然而学生应用知识点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一定的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学生之间进行的讨论,就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高中政治课堂较之于传统政治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讨论有了一定的增加,然而还难以满足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能力提升的需要,教师要对此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讨论的机会。
(三)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政治学科学习方法上存在不足
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很重要的一个切入口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就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技巧理论的讲解,而学生虽然了解了理论,却难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应用,这就影响了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不注重通过政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过程中也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学科都要肩负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任。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对其他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有一定的欠缺。例如:虽然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然而在让学生应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应对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文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针对目前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师要引起重视,并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理论详细的讲解之后,接下来就要为学生列举相关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关于否定之否定的例子,在确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该理论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其他理论知识的讲解,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显得更加有层次性。
最后为了使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教师要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对知识点讲解的针对性,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加明确,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课堂讨论的力度
为了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为了使政治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应该加大讨论力度。首先教师要针对一些问题积极的与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有更加正确的看法,也能够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同时教师也要采取措施积极的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经常组织学生就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观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协调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政治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将对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蕴含于实例之中。
例如:在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线条的基础上去分析问题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往往在遇到政治题目的过程中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本人就通过具体的例题将解题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最终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习技巧,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将通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政治学科能够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教师要在政治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注意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总之政治课堂教学的很多环节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学科教学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1.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为:(1)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成员你推我让,等到讨论终止时,一个同学也没发表意见;(2)有的小组虽在合作学习,可却没有围绕问题展开,而在说一些无关的话题,只是图个热闹;(3)有的能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也只是个别人的论坛,结果是课堂成了个别优秀生展示的舞台,学困生变成了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观众、听众;(4)有的教师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时髦,不管什么题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走合作学习的过场,课堂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内容;(5)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目的性、时间性,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上述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甚至是无效的。
2.缺乏多元评价体系。表现为:(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2)评价语言简单,如“你很棒”、“非常好”、“好”等。(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次数少而不足,最少的一节课中只有3次。
3.课堂应变能力明显不足。表现为:(1)对小组展示环节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2)对生成性的问题置之不理;(3)关键问题缺乏巧妙的引导、点拨。
4.教学内容单一。表现为:(1)将体育课变为学校特色项目培训、展示的舞台;(2)课堂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3)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反复练习和考试课。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一是进一步学习《丰南区教育局关于改革中学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问题导学·主体探究(QS)”型课堂学习模式评价表》、《高效课堂100问》,围绕这些学习活动,开展读书报告、教学反思、教学论坛等活动。
二是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型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包括《主体参与课堂实录》、《新课程怎样教》、《探究式学习》。通过学习使每位教师知道推进高效课堂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使其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三是走出去向先进学校听课学习,在进行实践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先进学校隐藏在课堂背后的内涵性的东西。
2.丰富新形势下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语文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很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在找到问题的基础上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学生被动进行知识点的接受
在应试教育阶段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是较低的。现代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点的获取,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的情况,既影响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提升,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没有落实
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落到实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间要多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点的时间,学生进行思考与独立获取知识点的时间较少,影响了学生主人翁地位的实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跟上现代教学的步骤。而目前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人翁地位没有落到实处的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难以实现寓学于乐
现代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课堂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快乐。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科学习的快乐,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兴趣。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比较单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没有引起重视,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快乐感不强,没有达到寓学于乐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内容十分丰富,这就为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不同语文知识板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虽然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较之于传统教学有了一定的增加,然而教学方式依然呈现比较单一的情况,本来应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得以呈现的知识点,结果采用了相同的表达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接受的效率。
二、解决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及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被动接受知识点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也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思考,进而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效率的同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呢?本人认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之后,应该合理安排一些学生独立接受知识点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思考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教师还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具体哪一种措施更加有效,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
(三)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与快乐感。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快乐感,经常将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穿插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要积极的将多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新一轮课程改革创新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基本数学知识传播与教授,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和思想,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采取有效改善措施进行解决,更加全面、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数学教师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过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采取灌输式教育手段,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导致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失去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与学生达成很好的沟通与交流,导致数学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1.2教学方式落后、单调。
当前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稍微有点创新精神的教师偶尔会让学生进行交流,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阻碍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关键,教学方式落后、单调成为影响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同时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心态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
1.3教师自身能力有限。
教师自身能力限制与教师当年受到的教育程度有关,跟学校整体教育发展有关,学校不注重在师资素质水平上进行及时调整,没有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教师自身由于教学任务重,忽略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保持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很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外知识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失去拓展课外知识的机会,没有结合实践的理论教学,在数学知识运用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1.4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不科学。
不少教师选择课堂效果评价依据的时候采用试卷成绩方式,导致课堂评价结构不科学,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教师评价课堂效果时使用的语言过于贫乏,没有针对每个同学个体发展差异进行适当评价,使学生对课堂效果评价环节失去兴趣。
2.存在问题的对策探析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趣味浓厚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苏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整数指数幂知识点时,可在课前讲述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有个百万富翁叫杰米,一天,韦伯找到他,与他签订了一个很有趣的合同,即韦伯在一个月内的每一天都会给杰米10万元,杰米第一天只需要给韦伯1分钱,以后的每一天需要给前一天的两倍,杰米没有来得及想清楚,想着每天能够拿到10万元,就立马签订了合同。于是第1天杰米收获10万元,支出1分钱,第2天收获10万元,支出2分钱,第3天收获10万元,支出4分钱,到了第10天杰米依然收获10万元,却只要支出5元1角2分,杰米心想合同要是三个月的就好了。但是到了第21天的时候杰米支出1万多,收获10万元,第28天他竟然支出134万多,最终他总共付出了2147.483647万,得到了310万。故事到此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数据进行思考和核算,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整数指数幂的神奇和奥妙。
2.2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创新途径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运用课内外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等,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游戏课堂、翻转课堂,开拓课堂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时间和空间,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3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能力和专业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于不少教龄很长的教师来说,没有得到系统性学习培训,是无法促进个人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提高的。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能力程度,利用寒暑假时间为他们安排不同程度的培训活动,综合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2.4加强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来说,评价机制创新和发展必不可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在课堂效果评价中希望得到更加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基本的表扬和鼓励外,还要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措施,如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学习其他同学的优势和长处,达到弥补自己不足的目的。教师应该在评价中使用亲切、委婉的语言,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是教育的基本核心,注重解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通过丰富多彩、趣味浓厚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成绩,为以后更好运用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在盘县教育局的组织下,学校派出老师到山东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进行考查学习。回来以后,在学校推广学习两所学校的教育模式,包括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和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一年来,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改变,但是在改变中,也涌现出许多问题。现结合一年的课堂教学与听课情况进行问题分析,与同仁们进行有益的探讨。
1 在使用探究性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未学过的知识点以各种形式组织研究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所不同的学习方式。目前,探究式学习也成为许多老师推行新课程的主要方向,并探索把它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使用不合理现象,如:使用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学生无法完成的学习目标任务,我听的一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老师布置学生上网查资料,但农村家庭的孩子有的连电脑都不会用,更别说上网了。还有的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带有开放性的问答题、普通的材料解析题都使用探究性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渗透一些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没错,但并不等于什么问题都可以搞探究性学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效果不佳
2.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单一,流于形式。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同他人进行交流学习,主张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单枪匹马的学习方式。的我们经常能发现只有少数学生投身其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游离于小组讨论教学活动之外。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合作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学生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事可干?我个人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
首先。一些教师将合作式学习简单理解为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而且分组方法单一,要么规定前后左右几位同学一组,要么前排转向后排,不顾学生是否方便、是否愿意。而且他们很少反思考虑为何要使学生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是否有效。事实上,合作学习的基点在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就是要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合作式学习的分组是有要求的,最起码要做到:①同组人员相异,以求互补;②异组同等水平,以示公平。而且,不同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形式也要变化,除了常规的位置上分组外,还可以按立场观点分组,按学习角色活动分组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每位学生的性格、特长、学习风格习惯、知识水平等情况,甚至家庭背景都要考虑到,让每位学生都有用武之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并最大限度的避免部分学生无所事事。
其次,有的教师把学习任务分配到各组,本组成员只需完成分配到的任务,人为的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应思考的其他相关问题。课本上每一课的知识是成一个体系的,教师将一个整体的问题分裂开来,这种做法明显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整体理解。因此,教师分配任务时更应该考虑学生需要学习多少知识。
最后,教师考虑到要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给学生真正讨论的时间太少;一节课学生看上去讨论得热热闹闹,但学生各说各的内容,表面热烈,但没有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往往是成绩好、比较活跃的学生在讨论,其他学生参与度很低。这样的合作学习徒有虚名、流于形式,教师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实效,比如:分组时可以考虑学生的意愿、性格特点等;学习小组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等。
2.2 教学过程缺少学法指导。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增加了过去所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目前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中没有过程与方法,反映出有些教师没有认真研读和学习过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来学习什么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八年级历史《近代化的探索》一单元时,引导学生从中国明清政府对工商业的政策情况去分析(操作思路、方法)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学习),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分析了。
2.3 问题太易或太难,很少是学生提出。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配合、启而不发,这与提问不当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问题太简单、平淡,或太大、太难。如一位教师上八年级历史《》时提了这样一些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双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这种填空式的、无须思考的、课本上有现成答案的简单问题,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另一种情况是问题太难,如有的老师在讲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时问学生:你如何评价儒家文化?这样的问题不要说学生,老师回答也有一点难度。所以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问什么,更要考虑怎么问,学生能不能答。要注意创设好问题情景,所提问题应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4 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新课程要求注重探究学习,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基于此,问题教学法广泛使用于课堂教学,但教师往往是自己提问,很少让学生提问。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提有很大的差异:对学生来说,前者是等问题,后者是自己发现问题。教师提问的依据都是自己的经验和教材,学生的提问是求知的需求,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由学生提问,教师能够判断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建构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以便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提问,很少有学生自己提问。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因为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和好奇心便会逐渐泯灭。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取的,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推向纵深。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①可见“导”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能“自求得之”;而“导”的关键在于“多方设法”,这是教师应认真研究,努力去做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②这里强调了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指点和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因此新课标是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模式化教学中,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大方面的程序化教学,但是切不可死板教条,要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内容概括,文本中一些关键词、有内涵的语句的赏析、理解,文章的主题,写作技法等等;文言文教学中一些疑难实词、虚词的理解,一词多义、词语的古今异义、重点疑难句的翻译等等;作文教学中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亮点设置等等都需要老师的方法指导,学生才能学得事半功倍。从“学会”到“会学”。没有教师的“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了浮光掠影,空中楼阁。
“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主’,是指‘学生自主学’;‘导’,是强调‘教师点拨教’。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和教师点拨教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点拨教’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学’,而‘学生自主学’的必要条件是‘教师点拨教’”。③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师生依托文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模式化教学中,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落实,但是没有教师的指导,那学生的学习就是自学。
教学中,教与学永远是一个统一的话题,重学轻教,过分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走向极端,那种通过模式化教学而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就很有可能导致对学生的放任自流。我们在模式化教学中越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质也越是对老师的“导”起更高的质量要求,老师“导”得更好,同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起了催化与助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辩证的统一。所以说,在模式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与老师的“导”完美的结合才是学生更优质化的自主学习的根本保障。
二、过分注重课堂的活跃气氛,忽视语文学科特点
随着模式化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变化,语文课日益变得“活”起来。热闹的课堂,活跃的气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评判一堂好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仅从一节课孤立地看,几乎不存在问题。若是全天每节课都要求“活动学习”,保持这样的状态,那么学生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于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会有干扰作用。”可以说,这种“活动学习”既违背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原则。过分追求课堂的“繁荣”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语言及思维的训练,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一是展示过频。有的模式下的语文课显得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现在的公开课,离开了活动展示,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味的课。师生对文本内容是视而不见,师生就根本没有走进文本,这样过于追求形式而忘记语文课的根本是贻害无穷的。二是多媒体太精太滥。多媒体教学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必须适量、适时,恰到好处,不能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先进的、万能的。三是分组讨论过多,动辄就叫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也不作提示、引导,也无具体要求,老师分配任务后,就充当“看客”,学生开始还讨论,由于缺乏指导、要求,慢慢地就游离讨论的话题。有的语文课,讨论过多,一些大多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根本无需讨论。最终交流发言时,根本无大家集体智慧,还是组内优秀学生回答。
以上种种“繁华”的语文课,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从语文学习角度来看是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
语文课上可以借用多种形式来促进和辅助对语言的学习,但决不能喧宾夺主。课堂上过多的搞一些多彩的演讲、游戏、展示,表面上是在提高学生能力,其实不然,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模式化课堂构建中,要坚持文本是模式化教学的重要资源,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必须要用好文本,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过分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浅尝辄止。
“一般教学模式源于并植根于学科教学实践,当它在新的学科教学实践中被有效运用时,便成为了学科教学模式。离开学科教学实践去研究抽象的一般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应用价值。”④语文课堂模式化的构建要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即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突出语文本体的作用,所有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动脑、动口,促使学生真学语文。通过模式化教学让学生养成习惯,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乐学。语文课堂模式化的构建要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即既要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又要形成能力,学会运用,做到学以致用。
三、过分注重课堂模式化,忽视了课堂的变化性
建立一个便于学生记忆,简单而又易于学生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无论哪一个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的,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运用。但是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在模式化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固化模式、推行形式主义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现象,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究其原因,就是盲目地对眼下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的膜拜所产生的结果。而事实上,不少先进的教学模式有其地方特色,尤其是人家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总结、修正、完善,对模式的每一环节历经了多年的打磨,能举一反三,在模式中注意求变、求新、求活。如果急于求成,未经研究,直接拿来先进的模式,就在自己的课堂大展手脚,结果收获甚微。
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其最有价值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改变了课改以来一直为人诟病、又难以彻底变革的“满堂灌”的行为。“让学生动起来。”最突出得体现在小组讨论上。于是,“一刀切的小组讨论式”几乎成了杜郎口的标志。
固化模式,不知变通。每节课以学生轰轰烈烈的互动表演展示为特点,看起来每节课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但是往往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可能很多学生只是盲目跟随,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意愿而凑热闹而已,整节“满堂动热闹式”与语文课的学习要求背道而驰。看似活跃的课堂活动代替了教师的必要讲解和学生的必要思考,弱化了对知识的衔接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
“固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僵化运用不利于展现课堂活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节课的开头、结尾、提问都包含着教学艺术。教学模式的实践要立足于教师、学生的个性化以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要倡导面向不同学段、学习内容以及教师个性的多种模式。”我们在借鉴先进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认识到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固化模式,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感彩、灵动的个性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不仅是动态的,而且是多变的,甚至有些是不可遇见的。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削弱。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37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但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所产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恰恰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和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实现并促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此来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设置要在更大的程度上符合学生的学习接受特点,并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的教学目的。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分析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现状。
一、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存在的具体教学问题
首先,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存在一定的落后和不足之处,具体来讲,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落后主要是站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理念相对比的立场上来看的,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的落后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因此教师也会容易扮演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授课角色,而这种单纯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的产生,又是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离不开的。在重视考试成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背景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容易发展到偏向于对学习成绩的重视层面上来,而忽略了知识学习或者是成绩提高之外的对情感、价值观念的因素的重视。
另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过于注重构建以自己为课堂授课中心的构建。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往往被无情地剥夺掉,而这样的学习环境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学生长时间处于观摩学习的状态之下,就很难实现自我对课堂学习的真正参与,从而激发不起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存在单一的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和改善。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惯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采取单纯的口语讲述的方式,有时候也会加入一定程度上的肢体语言或者是板书讲解的步骤和过程。但是这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会产生阻碍的消极作用,这与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接受能力是分不开的。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学生还存在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快,但是,对于那些陈旧的东西反而会产生消极的避让情绪。为此,完善和丰富教学方式也成为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改善的部分。
再次,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工作还做得远远不足,对学生的相关因素考虑的还不全面。具体来讲,很多教师为了一味地满足教学形式上的要求,往往会忽略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认识和探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就很容易忽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接受等情况地考虑,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解决教师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还相对落后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途径学习和运用新课改教学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理念的方式加以解决。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对新课程相关的教学理念进行搜索,然后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是通过学校的相关讲座培训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在这方面学校的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培训工作,为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善和提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教育教学界对新课改教学理念和教学标准进行细致了解的专家,通过他们对教育知识的讲解来促进和带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进步。
1.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数学课堂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丰富,而忽视教学理论的内涵,课堂看似热闹,然则华而不实。自主学习放任自流,合作学习沦为“合做”学习,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合并同类项”内容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排队,男生与男生排成一队,女生与女生排成一队,看看我们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回座位,引入本节课所学的同类项内容。细想一下,这样的情境创设缺乏目的性,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而站队,站队既花费了大量时间,更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情境创设忽视有效评价。情境创设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学生融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而部分教师精于设计教案,而疏于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评价语言简单笼统,导致学生麻木;或以伤害性的语言惩罚羞辱学生,冰冷的话语容易刺伤学生的心灵。如一位教师在讲《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用窗花剪纸、京剧脸谱创设情境,引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一位喜欢地理的学生随即提出:“我还知道英国、加拿大、瑞典、挪威、以色列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可惜教师缺少教育机智,缺乏动态的生成教学,感到学生的思路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恼羞成怒道:“这是数学课,怎么扯地理知识?”学生顿时满脸通红,非常沮丧。
3.情境创设缺乏数学味。数学知识是生活的提炼,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而部分教师情境创设生搬硬套,导致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存在问题的措施
1.精于预设。陈旧老套、按部就班的应试检查式备课缺乏原创与思考,实用价值不大,已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网上原封不动的“翻唱式”与一人备课大家共用的“共享式”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要精于预设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有效的生成教学。(1)问题预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会提出哪些无法预料的问题,不至于自己亦步亦趋地跟从于“问题”,被“问题”牵着鼻子走。(2)善于引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当学生遭遇困难,运用已有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当问题起点高、难度大时,教师要为学生搭“梯子”,采用降低起点、层层推进的方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精彩生成。
2.巧于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具有趣味性、发展性、生活性、冲突性的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1)故事情境。教师要利用数学人物的榜样力量,让学生从高斯、欧拉、赵爽、华罗庚等数学家的身上感受他们的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创设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名题情境。教师要联系所学知识,利用百钱百鸡、韩信点兵等数学名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激发探究欲望,从不同的问题解答方法中获得启发。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鸡兔同笼”情境: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鸡兔各几只?(3)悬疑情境。平铺直叙的教学势必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教师要精心设计“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如下:在印度一圣庙前插着三根针,其中一根依次穿好了由大到小的64片金盘,这就是汉诺塔。总有一位僧侣去移动金盘:要求一次只移动一个,小片必须在大片上面。僧侣们预言,当所有金盘都移到另一根针上时,世界末日就会来临。这个传说可信度有多大?移动1个金盘,只需1次;移动2个金盘,需3次;移动3个金盘,需7次,依此类推,若每秒移动1个金盘,移动64个金盘需5845亿年,那时还会存在地球吗?悬疑的情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4)操作情境。“做中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掌握概念,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如在“证明(1)”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右图猜一猜、量一量AB、CD哪个长一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直观感觉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
3.变式生成。教师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通过创设变式教学情境,引导点拨,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促进教学的自然生成。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创设变式情境如下: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0小时完成。乙先单独做2小时,然后甲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0小时完成。乙先单独做2小时,然后甲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2:一件工作,乙单独做1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75小时完成。乙先单独做2小时,然后甲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3:一件工作,乙单独做1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75小时完成。乙先单独做2小时,余下的甲单独做,那么甲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有话要说...